文\海南日报记者 王黎刚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十万人才下海南,海南岛一时间成为国内外瞩目的梦想岛。当时,国内年轻人纷纷南下“闯海”,海南成为闯海人实现个人理想的地方。其时,一批批国内游泳爱好者也来海南挑战极限,实现人生梦想。一时间横渡琼州海峡的活动在1988年频频举行,昭示着个人挑战自我的勇敢精神。
在琼州海峡横渡史上,1988无疑是最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从3月到9月,至少有5批游泳健儿先后挑战横渡海峡。
张健:横渡改变命运
1988年成功横渡琼州海峡的经历,改变了当时一个23岁大学毕业生的命运。这个人就是张健。最终,他经过9小时12分52秒64横渡了29.5公里的琼州海峡。
1988年3月21日,由共青团北京市委组织、北京市蜂王浆厂赞助的北京市蜂王浆队一行5名队员横渡琼州海峡。张健现为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北京市铁人三项运动协会秘书长。当年,张健大学刚毕业,他在大学里学的的竞技游泳,从来还没有在大海中游过泳,当团市委工作人员问他想不想去海南横渡琼州海峡时,他想都没想便一口答应。他回忆说:“1988年时,自己听说几名国外渡海爱好者要来中国横渡琼州海峡,当时渡海活动在我国还从未开展过,为了中国的海峡能首先由中国人完成横渡,我和几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决心试一把。再说当时我了解到琼州海峡最窄处不过20公里,大学4年里,我几乎每天都要在泳池中游十几公里。当时对于横渡琼州海峡我很有信心。”他回忆说。
对于1988年3月的那次海南经历,张健至今记忆犹新。3月14日离横渡还有一周的时间,张健和他的4位队友们坐飞机抵达海口。第一次坐飞机的他还清晰地记得,从北京飞到海口机票只有200多元。张健说:“飞抵琼州海峡上空时我赶忙伸脖子往下看,在太阳的反射下,湛蓝的水面泛着粼光。飞机用不到一分钟时间飞越了琼州海峡。一出飞机舱门,穿着皮大衣的我险些被热浪掀翻。”
张健他们提前一周到海口,主要是为了适应在海水中游泳的感觉。他说:“和在泳池中游泳不太一样,赛前一天下海训练时我们碰到了近5米高的浪,让我们对琼州海峡有了新的认识。”不过,21日正式横渡那天老天爷很给面子。“在10个小时的横渡过程中,天气特别好,没有大浪、狂风和暴雨的骚扰。”他说。
回忆起第一次横渡,张健在电话里直呼没经验。他透露,当时横渡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很不到位,他仅穿了一条游泳短裤,戴了一个游泳镜,下水前随便在身上涂抹了几下凡士林。他开玩笑说:“我当时横渡的装备就好比穿上短衣短裤攀登珠穆拉玛峰,胆子实在是太大了。”下水游了一段距离后,张健暗自叫苦。“我的游泳镜脱落了,此后只能睁着眼睛在海水中游,每在海中睁一次眼,咸涩的海水都把眼睛刺得生疼。后来我索性闭上眼睛游,一度全靠导航船上的人指挥,听到他们喊向左游,我就向左奋力划行。”快到海口时,一艘长近100米的货轮挡在他们前方。他说:“在游泳池里100米不到一分钟就能游完,由于回流较大,我们用了近半个小时才游完这100米。”
最终,张健经过9小时12分52秒的拼搏后,成功横渡了29.5公里的琼州海峡。张健总结横渡成功有3大因素,首先是老天爷给力,在他们横渡过程中“没有变过翻脸”。其次是导航和护航工作到位。海军出动了6艘舰艇、两条渔船和一艘导航船,这8艘船将5名横渡勇士成菱形包裹。最后是身体素质和技术过硬。
由于海水的腐蚀,被灼伤的皮肤到半年后才痊愈。横渡琼州海峡不光给张健带来了身体上的记忆,更改变了他的思维。张健说:“横渡琼州海峡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正是从那次横渡琼州海峡后,我开始思考如何科学合理地横渡。今天我对于渡海运动的理解绝不是当年那种近乎冒险的行为,而是要从海洋科学、流体力学以及营养学各方面都要做十分细心和科学的准备。这些对于以后在我国开展渡海运动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游渡大赛横生变故
搜狐体育的专栏作家杨杰见证了1988年5月那次横渡大赛,当时大学还没毕业的他被招募进组委会秘书处工作。杨杰说,这场比赛名为“中国首届国际游渡琼州海峡大奖赛”,是历史上首次竞技意义上的横渡琼州海峡活动,吸引了国内外300多名运动员报名参赛。举办比赛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庆祝海南建省,二是纪念解放军渡海作战38周年。比赛的组织工作不但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鼓励和关怀,广州军区所属的当地驻军更是鼎力支持。
遗憾的是,这次声势浩大的游渡竞赛,在距离原定的4月20日开赛日期仅有十几天时,由于组委会主管财务的人突然裹挟了巨额赛事经费潜逃,整个活动阵脚大乱,几乎夭折。杨杰回忆,当时一大半运动员和工作人员扼腕而散,他是少数几个留守到游渡活动“圆满”结束的工作人员之一。1988年5月,有关善后机构顶着很大的压力,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硬着头皮举办了两次小规模的游渡。
据资料记载,当时共39人参加了比赛,其中33人经游渡总指挥和总裁判认定为游完全程或基本游完全程。北京金融学院女体育教师王洋以7小时13分15秒最先游到终点。时任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全国老年体协副主席、66岁的王炎林,在水中游了13个小时,最后一个上岸。一位名叫李青山的参赛者,在距离陆地一千多米的时候,永远留在了大海中。
温州勇士虽败犹荣
1988年4月21日,来自浙江温州的横渡勇士经过7个小时的搏浪后,无奈因体力不支、天气恶劣而遗憾地放弃了横渡。“虽然他们没有成功,但他们都是好样的,他们展示了我们温州人勇敢不服输的精神。”陈和平说。
温州人陈和平全程负责那次横渡的导航和护卫,他当时是海军某部驻海口独立船中队教导员。今年,他才从琼州海峡运输管理办公室的岗位上退休。陈和平说,1988年4月中旬,被称为体育史上壮举的首届国际游渡琼州海峡大奖赛因故取消。已经抵达游渡活动下水地广东省徐闻县的温州游泳健儿,一时手足无措。温州勇士离开温州前市领导专程到火车站送行敲锣打鼓,他们觉得就此罢休,回去后难见“江东父老”。经过慎重考虑,他们决定自己组织游渡。陈和平说:“巧的是,我和另外两位在海南服役的温州籍军官在海口秀英港和温州勇士相遇。”一个月之前,北京体育学院女生李文华在陈和平的导航和护卫下,成功横渡了琼州海峡。经过陈和平他们的努力,部队首长决定派艇为温州健儿横渡海峡导航、护卫。
陈和平说,4月21日上午8点20分,在海安排尾角海军的一艘舰艇上举行了庄严的下水仪式,军容整齐的水兵和精神抖擞的队员分列甲板。“那天的天公不作美,队员下海后不久海上便起了大雾,什么都看不见。护卫船和导航船只能启动通信联络。”陈和平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半个小时后大雾散去,但勇士们又遇上海水流速加快。“我收到报告说水温只有19℃,流速较急,横渡困难。”陈和平说。这时队员之间的距离已经拉开,雇来的4条渔船紧紧地跟着运动员。大约在早上11点半左右,3名队员实在受不了冰凉的海水,迫不得已上了船。
陈和平回忆,这次横渡差一点出了大事故。他说,温州一名叫吕华国的队员游了一大半的时候,由于体力透支得厉害,救生船上的一名队友汪洪浩给他找补给,另一名队员张幼节陪游。没想到等汪洪浩拿着吃的后却找不到吕国华了,原来由于海平面视觉关系,汪洪浩看不见大海里跟风浪搏斗的吕华国。有好几次,他俩已经看见汪洪浩的救生船了,但一则体力透支,二则喊叫声被海浪淹没了。后来张幼节灵机一动,不断地用嘴吹出尖利的口哨声,这口哨声穿透风浪,终于被汪洪浩听见,救生船迅速靠近两人身边终于脱险。
当天下午3点多,海浪越来越大,选手们一直在顶流前进,但因体能消耗过大,最终都遗憾地上船。“他们实际游程大约有18里。”陈和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