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 南国都市报 | 南海网 | 南岛晚报 | 证券导报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2013年04月15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2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定安规模最大古桥走过200年
一个善人 一座石桥 一些故事
  清嘉庆三年(1798年),当地   乡民送给洪纪的祝寿牌匾。
  定安县富文镇流长村附近的古石桥,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洪科凤的家谱中,有对其先祖洪纪的记载。
  文\图  海南日报记者 洪宝光  特约记者 林先锋

  定安县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石桥,已有200余年的历史,直到两年前被人为毁坏之前,还是当地百姓少不了的便桥。

  石桥的修建者是清代嘉庆年间定安县的一名士绅,一位九品“候选县佐”———洪纪。

  洪纪家境宽裕,乐善好施,是当地人公认的德高望重者。虽然有关洪纪的文字记载不多,但是老百姓口耳相传的故事,以及至今尚存的当年乡民赠送给他的牌匾,都能让人看到洪纪的“善人”形象,他的故事迄今尚与石桥同在。

  坐落在定安县富文镇流长村附近的一座古石桥,已走过200来年的时光,除了历史悠久外,这座桥还演绎着一段美好故事。出资建桥者是一位深受当地百姓拥戴、德高望重的义人,在他六十大寿的时候,村民们还集体给他赠送牌匾。

  定安规模最大的古桥

  近日,海南日报记者跟随海南省文物鉴定专家组成员、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阎根齐,前往定安县富文镇流长村。穿过一片橡胶林和槟榔园后,来到一个名叫水浸溪的地方,站在岸边,一座东西走向、部分已遭受破坏的石桥就横亘在眼前。

  望着眼前的古石桥,阎根齐十分兴奋,拿出笔和纸,记录着古石桥的实际情况。经过初步测量,石桥长10多米,4桥墩3孔造型,桥高约1.8米,桥面由4条石板组成,宽约1.3米,每个桥墩的造型很类似,迎水面的桥墩中间都比较尖。

  对古石桥四周进行考察后,阎根齐指着桥墩说,将桥墩的中间设计得比较尖,这是为了不影响水流,更好地保护桥墩和桥身。中间尖的桥墩可以分水,河水一旦暴涨或者是流水过急,河水对桥墩的破坏就不会很大。此外,从桥的选址和构造来看,当时的建造者对这里的地形十分熟悉,而且技术不俗———在桥的南侧桥墩堆满石头,如此一来,水流从桥的北面过来时,桥身能够承受更大的冲力,难怪石桥如今还坚固如昔。

  家住雷鸣镇黑面坡村的洪朝信年近60岁,正在附近的田地里忙碌,看到有人来访,也走过来介绍桥的历史。因自家离石桥不远,从小至今,他都是通过石桥往返于雷鸣和富文二镇。他告诉记者,过去,石桥是雷鸣、富文两地村民来往的主要通道,上了年纪的人都走过这条路,因为有了古石桥,无论刮风下雨,当地村民的出行都没有受到影响。

  今年初,定安县博物馆馆长苏逊等人经过对当地村民进行走访和查找有关资料后,初步推断该桥建于清代嘉庆年间,但没有具体的佐证证明石桥具体建于哪一年,可以肯定的是,该桥是目前定安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桥。    

  古石桥至少为村民服务了200年,遗憾的是,2011年,当地一名村民,因到石桥附近的甘蔗地偷吃甘蔗,被附近一名养鸭的村民看见后责怪一番,出于报复心理,他便将古石桥的西端拆毁。后来,他因盗窃罪被捕入狱。

  牌匾表达乡亲感恩之心

  走访中,记者得知该桥的建造者是一位名叫洪纪的人,是富文镇流长村洪科凤的曾祖。至今,在洪科凤家中还收藏着一块牌匾,记载着父老乡亲对洪纪的评价。

  在洪科凤家里,记者见到了这块牌匾,长大约1.8米,高70厘米,虽然比较破旧,但字体依然清晰可见,正中央刻着4个大字———“望重尊三”,右侧刻着“恭祝登仕郎候选县佐修翁洪老先生荣寿”,左侧有“乡邻仝赠”和“嘉庆三年”等文字。

  洪科凤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家族都有这样一个传说:因往来雷鸣和富文两地之间有一条水浸溪,每年下大雨时,溪水暴涨,村民无法出行。有一年的雨特别大,导致村民不能出行,无法到庄稼地耕种,影响了村民收入,那时洪纪就想着为村民做点事。

  为了安全和方便群众出行,洪纪拿出家里的积蓄,自己垫资修建了石桥。桥修好后,村民为了感谢洪纪修桥义举,就在他大寿时,送来了这块牌匾。

  阎根齐指着牌匾中的“望重尊三”解释说,“望重”是“德高望重”的意思,“三”表示做的好事非常多;通过牌匾可以看出洪纪为人非常好,在当地很有影响,德高望重,在村民送牌匾之前,他应该做了不少好事。

  “牌匾中的‘登仕郎候选县佐’表示洪纪当时的官职,相当于‘副县令’,是县令候选人。” 阎根齐说。

  资料显示:“登仕郎”是“文散官”,属于“荣誉职位”,为文官第二十七阶,正九品。“登仕郎”早在宋代就是正九品的官职,崇宁二年(1103)用以代知录事参军、知县令,政和六年(1116)改为“修职郎”,为文官第三十六阶;在元代升为正八品,是掌管宗卷、钱谷的属吏;明代为正九品,初授将仕郞,升授登仕郞;在清代,正九品官吏一概授以“登仕郞”。

  阎根齐表示,登仕郎是“荣誉职位”,大多是用钱买来的官,表示洪纪家族很有钱,因此才能为父老乡亲修建石桥。

  “牌匾诠释了乡亲们的感恩之心。”阎根齐说,乡联送牌匾的时间是嘉庆三年,正好是洪纪的高寿。古时候,六十为“大寿”,从牌匾中的“荣寿”可以看出是在其60岁时赠送的。

  虽然从牌匾上看不到桥梁的建设时间,但洪排风等洪纪后人都知道桥建于嘉庆年间,而且是因为修桥方便群众出行后,村民才表示感恩的。

  查看洪科凤的家谱,得知其祖先于宋代从江西迁琼,在清代迁移到流长村,家谱中还清楚地记载着,洪纪就是“登仕郎”,一直活到79岁。虽然族谱没有记载洪纪建桥的事迹,但后人都知道这位先祖建桥之事。    

  后来,洪氏家人继承先人的遗愿,一直对石桥进行维护,没想到还是遭到了破坏。

  社会人士自发护桥

  200年来,古石桥是连接富文与雷鸣的交通要道,对两镇的货物运输和行人往来提供了很多便利。近年来乡镇道路陆续开通后,石桥所在的道路上人流、物流急剧减少,没了往日的“辉煌”。

  今年3月,流长村古石桥经海南日报报道后,引来一批又一批游客前去参观,社会上不少爱心人士,则自发保护古石桥。

  石桥重见天日,得益于定安县3名摄影爱好者志愿清理了石桥旁边的杂草。“我们这样做,虽然是爱好,也是为定安古迹的资料收集和保存做一点贡献,希望能对定安文化的传承起到一定作用。”摄影爱好者吴坤霖说。

  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古石桥,流长村村民希望政府部门能拿出资金对古石桥进行修复,同时将其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起来,避免遭受破坏,让老桥继续为群众服务的同时,也延续定安县民间的那段历史佳话。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评论
   第003版:海南新闻综合
   第004版:非凡的历程
   第005版:海南新闻社会
   第006版:中国新闻综合
   第007版:世界新闻综合
   第009版:文件
   第010版:体育新闻综合
   第012版:娱乐新闻综合
   第013版:海南周刊
   第014版:特稿
   第015版:特稿
   第016版:特稿
   第017版:特稿
   第018版:文苑
   第019版:收藏
   第020版:艺术
   第021版:影视
   第022版:热点
   第023版:热点
   第024版:海之南
   第025版:史话
   第026版:随笔
   第027版:乐活
   第028版:行走
一个善人 一座石桥 一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