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宋灵云 本报记者 张琬茜
一根盲杖先探出来,“笃笃”地敲击地面,韩进文穿着纯白色T恤,高昂着头,走在队伍最前面。紧跟其后的是失明23年的老何,他把手搁在韩进文肩头,用脚掌感受着盲道的凹凸、竖条、圆圈,缓慢地向前踱步。
自2007年起,韩进文再也没有进过电影院。那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夺走了他的视力。
12月20日,第五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举行“光明影院”公益展映,邀请50余名视障人士和陪同人员共同“观”影。时隔16年,韩进文再次走进影院。
“前面是左转……”志愿者轻轻扯了下韩进文的衣角,他跟着指令左转,而后听从引导,直走、左拐、再直走。“电影院还挺大哈!”他新奇而兴奋,队伍中发出欢快的笑声。
进场了,视障者们摸索着走上台阶,找到各自的座位,将盲杖放在触手可及的位置上。
灯光暗下,放映机打出的光束穿透漆黑的电影院,音乐缓缓响起,韩进文低着头,紧闭双眼,享受着四周由七八组音响共同形成的环绕声。
韩进文曾以为,这辈子不可能再有“到影院里‘看’场电影”的经历。
当视力消失后,听力成为感知电影唯一的载体。光靠听对白和背景音乐,韩进文几乎无法理解电影的内容。不够完善的无障碍设施,也将他隔离在电影院外。
“上一次看电影还是在学校大礼堂。”韩进文坦言,自己对电影的记忆停留在16年前,那时他还是个喜欢奔跑的少年,生活中处处充满朝气。
光映在所有人脸上,画面不断流变,讲述者将电影《人生大事》的故事娓娓道来——“窄窄的窗台上,整齐地码放着许多药品。窗户下面的墙上,贴满了五颜六色充满稚气的儿童画。小女孩吴小文和外婆卧在床上,床头手机屏幕亮起,睡在床里侧的吴小文被吵醒……”
台下,故事情节不断推进,韩进文有时露出笑容,有时眉头微微皱起,有时则焦急地俯身前倾。他舍不得漏掉影片中的一字一句。
倚靠着座椅,头微微向上抬起,61岁的黎绍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电影中的世界,与角色们一起经历着生活的起伏波折。
1978年,正读高中的黎绍云视网膜脱落,成了一名全盲者。他曾担心继续生活下去会被人瞧不起,甚至想过轻生,后来在家人的鼓励下学习盲人按摩,不仅靠着这项手艺养活了全家,还培养出100多名专业按摩师。
“巨大的烟花随之绽放,一道道绚烂的光束如花瓣般散开,化作片片星火映在人们眼中。大家抬头望着,光芒照亮了他们的脸……”电影接近尾声,故事也到达高潮,已经失明36年的黎绍云不自觉地再次抬起头,仿佛光芒也照在了他的脸庞。
提示散场的灯光亮起,黎绍云将手扶搭在前面人的肩膀,笑着走出影院。室外,阳光明亮,洒在他的肩头……
(本报三亚12月20日电)
让视障者的需求
被更多人看见
记者手记
电影是“光影盛宴”,失去视力意味着一切源于光影的情节、美感和想象力,统统归于混沌。
走进影院“看”电影,对视障者来说几乎是一种奢侈。采访中,多位视障者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第一次看电影。鲜为人知的是,制作让视障人士“看”得明白并吸引他们走进电影院的无障碍电影,也绝非易事。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作出有益实践。2019年,“光明影院”成为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固定放映单元,视障者可以在“家门口”感受光影魅力。更欣喜的是,它让视障者勇敢走出家门“看见”电影,也让视障者的需求被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