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琬茜
打开手机,摁下音频播放键,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当下,快节奏的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从“用眼阅读”转为“用耳阅读”。
听书,正引领阅读的新风潮。
纵观整个“听书”市场,可谓声势浩大。观研报告网《中国有声读物市场发展态势分析与投资战略调研报告(2023—2030年)》统计,2022年中国有声读物行业用户数量约为4.2亿,市场规模高达93.7亿元。这种将科技与阅读相结合的新型阅读方式,如何俘获一大批用户的“芳心”?
场景多、选择广
听书成阅读常态
何谓“听书”?即竖起耳朵,解放双眼。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就出现了有声书,服务对象主要是视力残障人士,录制内容包括莎士比亚戏剧、通俗小说等。而在我国,早年听书活动主要是通过收音机听评书、民间轶事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如今的听书主要在“小屏”上进行。第20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35.5%的成年人有听书习惯。
打开“喜马拉雅”等国内各大音频分享平台,从传统的电台节目,到相声、广播剧、有声书、脱口秀以及各种知识付费内容,各类音频资源琳琅满目,任君选择。海南日报记者浏览后发现,这些音频内容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演绎型,即直接将文字转为声音;另一种则是解读型,由主播介绍书本要义。
在很多阅读爱好者眼中,方便快捷、轻松愉快、解放双眼是选择听书的重要原因,既不会“打扰”当下的行为状态,又能在配音演员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声”临其境,用另一种方式享受阅读的快乐。
“90后”王延韬是一名有声书的“新粉”,与听书结缘,源于几个月前一次偶然刷抖音听小说。“当时抱着随便听听的心态听了一段情节,结果越听越入迷。现在我会通过听书来缓解工作的疲惫。”王延韬说。
“我主要在开车的时候听书,以脱口秀、相声类内容为主,在通勤路上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在海南某国企工作的刘健表示,最近他还发现通过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音乐类平台也可以实现听书功能,“听音乐和听书之间可以自由切换,更方便快捷了!”
从事互联网工作5年的梁曼,近两年也爱上了听书。“平常久盯电脑、手机屏幕,回到家就想给眼睛好好放个松。有声书能站着听、坐着听、躺着听,做家务时也不耽误。”梁曼说,自己还是个“播客粉”,日常喜欢在“小宇宙”APP上收听各类职场经验分享、生活感悟类等内容。
2023年6月,《喜马拉雅儿童收听数据报告》公布显示,“10后”是儿童有声内容收听主力军。“让孩子收听内容涨知识的同时,也尽量避免长时间观看电子屏幕有损视力。”家住海口的“宝妈”王雯淇说。
有声书还被“搬”到了公共场所。在海口江东新区国际设计港职工之家的书墙上,独特的听书功能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手机一扫就能听书,还不受地点限制,简直是懒人福音。”江东新区国际设计港进驻企业职工符旋说。
碎片化、非线性
深度阅读远了吗
海南日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不少用户的听书场景多由碎片化的时间拼凑:独自开车、通勤路上、做家务活、睡前半小时等等。由此可见,有声阅读的优势就主要体现在时间的利用上。
然而,很多读者也在思考:有声阅读使碎片化时间得以利用起来,它对深度阅读是否有帮助?
海南华侨中学语文教师汤成慧认为,利用APP听书是繁忙生活中的一种自我解压、自我调节的休闲成长方式。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听书关键还是书,以及书里的信息、观点、思想等等。
“读书是把别人的思想装进自己脑袋里的过程。听书只是阅读方式的一种补充,再悦耳的语言终究替代不了纸质阅读,也无法替代阅读的严肃性与庄重性。”汤成慧说。
在海外留学的海南小伙邓先珑深有同感。他告诉记者,诸如《史记》这样的鸿篇巨制,其书中深意、精髓无法完全靠简单的配音解读就能完整呈现,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那么,在有声书的世界中,深度阅读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吗?对此,梁曼认为,二者其实也可以兼得。
前不久,梁曼重温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不同于单一的看纸质书或听书,她选择了边看边听。耳机里,每个章节的文字内容都被逐字逐句地转换成了音频。跟着音频逐一对照书籍,墨香环绕指尖。“有声书中还对各个角色进行了不同的声音演绎,在聆听的过程中,大观园的轮廓也逐渐在脑海中构建,每一个故事情节也都有了画面感。”梁曼说。
尽管阅读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但阅读的本质并不会被改变。真正的深度阅读,从来都离不开持之以恒。
听书APP推荐榜
1 喜马拉雅
2 懒人畅听
3 蜻蜓FM
4 番茄畅听
5 酷我畅听
6 帆书
7 微信听书
8 企鹅FM
9 荔枝FM
文字/张琬茜
制图/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