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2月02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2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举史的华彩章

  ■ 孔见

  嘉祐二年(1057年)的科考,堪称中国科举史上最华彩的一页。之所以如此,全因为欧阳修担任了主考官。是年正月六日,欧阳修受命知礼部贡举事,仁宗皇帝特别赐予他“文儒”的尊号。同知贡举的还有翰林学士王珪、龙图阁直学士梅挚、知制诰韩绛、集贤殿修撰范镇。欧阳修文学上的同道梅尧臣作为参详官,参与试卷的审阅。一群人随即进入贡院,开始五十多天的封闭,直至二月底出闱之后才能够出来。

  北宋开国以来,文坛流行追求辞藻华丽、形式雅致的文体,这种文体因《西昆酬唱集》得名,被称为“西昆体”。代表性诗人杨亿、刘筠、钱惟演等,都是养尊处优的社会上流人士,他们推崇晚唐李商隐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讲究修辞的精美和格律的工整,却忽略直指世道人心的精神内涵,渐渐形成了一种套路化的写作。庆历年间,欧阳修的同年进士、执掌太学教席的石介,大肆抨击“西昆体”,称其“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词,浮华纂组”。在他的矫枉之下,太学生们好新掠奇,又形成一种扭捏造作、佶屈聱牙、奇崛怪诞的文风,被称为“太学体”,属于学院派的路数。欧阳修曾经致信石介,批评其“好异以取高”的文学倾向,指出“君子之于学,是而已,不闻为异也”。但这位自许甚高的老友并不以为然。欧阳修将“西昆”“太学”两种文体视为左道,决意通过科考来破除科场积弊,扫荡文坛的风气,赓续韩愈发动的古文运动和文以载道的传统,继往开来,完成一场文体上的革命。为此,他明确要求应试作文必须言之有物,平易自然,凡为险怪艰涩之文者一律黜落!

  太学生中有位名叫刘几的,被认为是国子第一,特别喜欢使用生僻怪诞的词汇,在这届考生中呼声甚高。欧阳修在试卷中读到一篇作文,结尾有这样的句子:“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尽管是名字已经糊住,但他断定必是刘几的卷子无疑,于是拎了出来,并在上面批上“大纰谬!”三个字,将其张贴在墙上,作为反面教材让考官们观摩。

  这一届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在众多考卷中,有一份策论让梅尧臣大为惊喜。此论言简意赅,而且思路清明,态度中和,将仁治天下的理念阐述得十分周全。其中有这样精辟的字句:“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参详官连忙呈送给主考。欧阳修法眼一扫,便觉得此文思路绵密,见地独到,行文沉稳,名列榜首不容商量,但脑筋一转,怀疑此文极有可能出自学生曾巩之手。此次评卷标准改变,已经招来舆论的喧哗,如果获得魁首的是主考官门下弟子,将会授人以柄,引火烧身。于是,他将卷子降为策论的第二名。揭榜之后才知道,却是眉山苏洵儿子苏轼的答卷,而此子十八岁的弟弟苏辙,也榜上有名。

  原先,殿试都会有一些考生落榜。有的来自边远地区的落榜者,因为缺少返回家乡的盘缠,流离失所,甚至有人跳河自尽。仁宗皇帝听说之后,内心恻然,便在殿试环节取消“黜落制”,所有礼部上报的进士,全都通过皇帝的御试。也正是因此,欧阳修的理念得到了畅通的贯彻。因为评价观念的扭转,很多具有真才实学的士子得以鱼跃龙门,成为国家的精神财富。北宋中后期的精英人物,大都出自这一届科考的龙虎榜。文学方面有苏轼、苏辙、曾巩等;思想方面有程颢、张载、朱光庭等;政治方面有章惇、吕惠卿、曾布、王韶、吕大钧等。这些人都可以说是欧阳修的门生。在考场上遭遇重挫的太学生刘几,之后不仅转变文风,也将名字改为刘煇,重新参加两年之后的考试,被时任殿试详定官的欧阳修擢拔为状元。欧阳修之所以被公认为一代文宗,不仅因为他的文学成就,还在于他襟怀量度开阔,慧眼识人,见得别人的好,由衷地为他们欢呼鼓舞,没有文人相轻的恶习。

  考试结果公布,三百八十八名进士,得到了皇帝亲手赠送的《儒行篇》。那是《孔子家语》中关于儒者品德与行状的叙述,君子人格的集中体现,士子修身的指南。

  本届科考,苏轼成绩居中,以乙科上榜,但策论单科成绩突出。这次成功的应试,不仅为他今后的人生铺垫了阶梯,也让他结识了程颢、张载、章惇、曾巩等一批国家的精英,并从此与他们发生命运的交集。张榜之后,他照例分别致书各位试官,感谢他们的知遇。看了苏轼的《谢欧阳内翰启》,和随函附上的文章,欧阳修对梅尧臣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回到家里,还对儿子说:“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也!”他真的是要把文坛领袖的地位,出让给初出茅庐的苏轼了。不过,在这场科考中慨叹至深的,莫过于苏洵,他百感交集地说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对他而言如同登天一般的难事,到了两个儿子这里,怎么就像在地上捡起草芥一般容易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要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时政
   第004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5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6版:“营”在自贸港 “画”说新海南——优化营商环境专刊
   第007版:万宁观察
   第008版:本省新闻
   第010版:澄迈新发展
   第011版:专题
   第012版:定安观察图视
   第013版:昌江视点图视
   第014版:新海垦
   第015版:中国新闻
   第016版:中国新闻
   第017版:文化周刊
   第018版:文化周刊
   第019版:文化周刊
   第020版:文化周刊
编者按
科举史的华彩章
眉山生三苏
往意浩无边
《东坡咏春图》
桄榔庵的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