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荣
自2023年的年底上映以来,电影《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已经赢得了上亿美元的票房,成为有史以来全球票房最高的演唱会电影。同时,该电影在豆瓣平台得到了9.3的高分,可谓是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近日,该电影已经宣布密钥延期,将延长上映期至今年的3月1日。由此可见,该电影不仅热度不减,还有可能获得更高的票房成绩。那么,为何这部被认为“不像电影”的演唱会电影竟然会如此卖座?
当演唱会被搬进电影院
《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是一部典型的演唱会电影。演唱会电影,有时也被媒体称为“演唱会大电影”,顾名思义就是以音乐明星举办的演唱会为主要内容,综合该演唱会台前幕后的花絮剪辑而成的电影,大多以纪录片的形式出现。
演唱会电影是明星演唱会的衍生品,也是以电影为介质的一种文艺表达方式,属于综合型的跨媒介创作。有一些论者对“演唱会电影”提出了疑问,认为这类影片不属于常规意义上的电影。的确,演唱会电影的叙事方式没有起承转合的电影结构。不过,存在即合理。电影的形态是多样的、多元的,也不断在拓展自己的表现形态。除了演唱会电影之外,之前在国内的电影院中,还曾出现过“综艺大电影”的形态,如《爸爸去哪儿》(2014)、《奔跑吧兄弟》(2015)等。
演唱会电影在国内的公映,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早在2009年,《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就已经在中国国内公映。随后,其他一些音乐明星的演唱会电影也不断在上映,如《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2019)、《碧昂斯:文艺复兴》(2023)。
不过,虽然都叫演唱会电影,但是各个电影在表现形式上是各有不同的。以《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2009)为例,该电影包含了大量迈克尔·杰克逊为举行演唱会而彩排的影像,也表现了巨星与朋友们合作的故事,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完整的音乐题材纪录片。而《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在内容上则更为简单直接,只是记录了完整的演唱会演出,并不包含与演唱会相关的幕后工作的镜头。
电影的现场感与沉浸式体验
《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的内容,来自于泰勒·斯威夫特“The Eras Tour世界巡回演唱会”在2023年8月3日至5日于美国洛杉矶SoFi体育场的前三场演出。而此番世界巡回演唱会是已经出道多年的泰勒·斯威夫特的人生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该电影对演唱会的完整实录是最大的特色和亮点:3个多小时的时长,分十幕展演了泰勒·斯威夫特音乐生涯中的多首经典歌曲。从演唱会本身来看,演出的灯光、舞美和舞台效果都是顶尖级的,节目的编排也极具创意,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戏剧张力。而泰勒·斯威夫特本人更是火力全开,连续演唱了四十多首脍炙人口的金曲,还不停地进行换装并且亲切地与观众互动。而在电影中,超强的光影效果和声音呈现完美地还原了演唱会的盛况,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现场感和沉浸式体验。
毫无疑问,演唱会这种线下演艺,有着很强的观众参与性。明星的身上寄托着粉丝的向往,而参与演唱会则是贴近明星的最佳方式和有效途径。在演唱会中,音乐本身具有很强的渲染力和抒情性,能够触动观众的情感。在现场,粉丝之间结成一个趣味与爱好的小型共同体,他们的呼喊、应援和交流构成了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同时,现场的灯光、舞美和音响构成了狂欢化的氛围,不断刺激着观众的情绪,产生“集体欢腾”的仪式感。
作为一种“代餐”,演唱会电影虽然比不了亲临现场的参与感,但是也能产生强化认同与拥抱集体的感觉。事实上,不同于线上的观影行为,去电影院看电影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仪式性”。而通过在电影院打卡、跟着音乐唱跳和发送社交媒体等方式,粉丝能够表达对于明星的喜爱,同时还能在粉丝群体内部产生联结与认同。就此而言,演唱会电影的意义并不在于电影内容本身,而在于它所提供的情绪价值。
偶像经济的背后是粉丝文化
演唱会电影是关于演唱会的纪录片,也是典型的“一鱼两吃”、赚双份钱的市场行为。首先,巡回演唱会已经收取了现场的门票费用。随后,演唱会电影以电影的方式抵达了明星还未能亲自到达的地方,满足了那些不能亲临现场观看演唱会的粉丝的需求,得到了高额的电影票房,而相关的电影制作成本是比较低的。
不过,制作演唱会电影的明星必须具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也就是说这个明星的“咖位”必须够高,才能吸引足够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因为,演唱会电影的本质其实是粉丝电影,需要依靠巨大的粉丝基数和他们的忠诚度才能推高票房。
近年来,国内的粉丝文化受到世界流行文化潮流的影响,有愈演愈烈之势。在粉丝文化的带动下,国内的演艺市场也在不断地成熟与繁荣,也拉动了文化旅游的相关消费。演唱会电影处在演唱会的延长线上,与粉丝文化以及文旅消费息息相关,这种新的文艺表达形态值得我们加以理解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