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记者 周月光
黄流虽然只是乐东黎族自治县的一个镇,但有一家诗文社,而且创办了一个刊物,文学爱好者们30多年如一日地坚守,他们发现美,他们播种爱,成为乡土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
乐东农民出诗文集
胸前口袋插支笔,曾经是文化人的标配,现在已经少见了。2月19日,海南日报记者走进黄流镇怀卷村看到,孙英老人埋头读“书”,胸前口袋插着一支笔,给人印象深刻。
“我虽然是一个农民,但我一辈子热爱文字。”孙英老人合起“书”说,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写作,乐在其中。
记者注意到,孙英老人读的“书”是一本刚打印的文集,封面上写着“鹿城诗文集——孙英著”,内文目录有诗律唐音、俚词宋韵、元曲浅吟、对联汇集、文章拾萃等八个部分。
“高中毕业后,我就回乡务农,不管白天多么劳累,夜晚总要抽时间阅读《唐诗三百首》《对联大全》等书籍。”孙英老人说,耕读传家是黄流人的传统,他从小就喜欢诗、词、曲、联,一辈子读书写作。
《乐东海岸三道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在乐东的一些重要场合经常播放,而且走进KTV为年轻人所喜欢。这首歌的作者是黄流人陈鸿汉。
陈鸿汉今年79岁,曾是海南农垦三道中学副校长,一辈子从事教育,一辈子笔耕不辍,发表过散文、小说、诗歌、崖州民歌作品。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他仍然有多个身份——中国楹联和海南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海南省诗词学会会员、乐东县作协会员、黄流镇诗文社和黄流镇音协等民间社团顾问。
黄流虽然只是一个小镇,但像孙英、陈鸿汉这样的文化人非常多,邢福壮、邢诒河、邢代洪、黄泽超、海湖、孙德、邢益通、王文君、陈作翠、关键、邢卫、李云峰……他们从事不同的职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黄流镇诗文社社员。
小镇创办诗文社
黄流镇诗文社,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黄流镇的民间团体,前身为“海南诗社黄流分社”,创立于1992年7月,是海南较早成立的镇级文学社团之一。
黄流因村而得名,自建村以来,经历宋、元、明、清等朝代,涌现不少举人和拔贡生,其中享誉琼州的邢梦璜,至今还流传多首诗篇,在黄流地区传诵。《崖州志》的编纂者也出自黄流孔汶村和佛老村的清代举人张嶲和邢定伦之手。从中可窥见黄流自古就文运兴旺。
黄流镇诗文社成立后,编辑印刷《流韵》诗文杂志。“流韵”不但成为黄流镇诗文社的刊名,也是黄流文化的代名词,是黄流文人墨客发表诗文作品和展示才能的平台。
2022年7月,黄流镇诗文社暨《流韵》三十华诞,《流韵》一次性推出第20期与第21期,收集诗文社成立30年来的优秀作品,包括《穿山甲进城》《巴黎圣母院的情愫》《海》《最初与初终的情愫》《黄流人物赞》《黄流婚礼土歌》《种子 砖头 生命》等,体裁有小说、诗歌、散文、书画、油画、崖州民歌等。
文化学者冷夏教授说,《流韵》深耕细作于乡镇一隅,以一贯丰富优美的诗文作品和始终简约大气的装帧风格,赢得众多作者和读者的喜爱。如今,《流韵》不仅是黄流的一张文化名片,还是琼南乃至整个海南省乡土文学的名刊。
引领乡土文化潮流
“黄流镇诗文社办的《流韵》是集文学、绘画、书法、雕刻、音乐、崖州民歌等为一体的文化刊物,对黄流乃至乐东的文化产生较大影响,引领和激励乡土文化发展潮流。”黄流镇诗文社社长黄泽超说,在诗文社带动下,从2008年开始,乐东多个乡镇成立了民间文化组织,纷纷创办文化刊物,这些刊物的出现,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和促进了乐东文化的繁荣。
黄泽超热爱文学,他的诗歌、散文、小说多篇(首)曾发表于《诗歌报》《黄河文学》《现代青年》等刊物,大学毕业后回乡任教,2012年底被推选为黄流镇诗文社社长。他曾经仰望并投稿的多家知名文学刊物已经停刊,但他和黄流镇诗文社的伙伴们还在坚守。
“海南有句俗语——吃有钱的饭干无钱的工,大约说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黄流镇诗文社没有经济来源,大家做事不但不拿工资,而且还经常自掏腰包做事。”黄泽超自嘲,诗文社成立以来,编者无薪,作者无酬,靠的是一种精神,大家都觉得有一份责任,这是黄流镇诗文社的传统。
乐东县文联主席孙体雄说,乡镇办诗文社,办刊物,他们发现美,他们播种爱,体现了民间自觉坚守文化的精神,这是乐东人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更是对乐东文化的一种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