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江波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庭前树尽手中栽,先后花分几番开”“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我国古人有在春天植树栽花的传统,他们或精挑植株装点堂前屋后,营造隐逸清雅、落英缤纷的居住环境,或在荒山古道上密植短松、新柳,为路人撑起一片阴凉。种树不仅是绿化行动,更寄托着种植者的情怀和对未来的期许。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几位古代的种树达人。
林逋:所居多植梅畜鹤
林逋,浙江杭州钱塘人(一说奉化黄贤人),因逝后得宋仁宗赐谥号“和靖”,故后人又称他为林和靖、和靖先生。林逋少时苦读诗书,然性情孤高自许,长大后不愿随波逐流,40多岁时便选择到杭州西湖的孤山上隐居,在此种梅养鹤,乐此不疲。成语“梅妻鹤子”,正是由林逋的故事演绎而来。
清代吴之振编撰的《宋诗钞·林和靖诗钞序》记载:“林逋,字君复,杭之钱塘人。少孤,力学刻志不仕,结庐西湖孤山……时人高其志识。赐谥和靖先生。逋不娶,无子,所居多植梅畜鹤,泛舟湖中,客至则放鹤致之,因谓梅妻鹤子云。”
孤山是杭州西湖内的一座山丘,唐代时已有人在此种植梅花,白居易在杭州做官时曾作诗《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诗云:“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可见当时杭州梅花之盛。
林逋隐居孤山后,种了更多的梅花,同时写了不少有关梅花的诗句。明代高濂在《四时幽赏·孤山月下看梅花》中写道:“孤山旧址,逋老种梅三百六十,已废;继种者,今又寥寥尽矣。孙中贵公补植原数……携尊吟赏,则‘暗香浮动、疏影横斜’之趣,何能真见实际!”
清代范祖述所著的《杭俗遗风》也有相关记载:“梅花之盛,莫过孤山、金沙港二处。孤山为宋处士林和靖先生隐居之所,其墓在也。有巢居阁一所,放鹤亭一座,白鹤一双,梅花三百六十株。”
林逋去世后,一些人继承其遗志,继续在孤山栽植梅花。如高濂所言,先有“继种者”,后又有“补种”人。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中说:“放鹤亭在孤山之北……至元间,儒学提举余谦既葺处士之墓,复植梅数百本于山,构梅亭于其下。”
陈璘:此一种树利百世
南澳岛位于广东东部近海,原来是一个荒岛,但后来却变得郁郁葱葱。南澳岛如今仍存有《南澳山种树记》碑,为明代南澳镇副总兵陈璘所立,古碑记录了南澳岛大规模植树的过程。
南澳岛种树,首先得说一说陈璘。陈璘是韶州(今广东韶关)人,生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初任韶州卫指挥佥事,后又有擢升和贬谪,为抗倭将领。陈璘出任南澳镇副总兵期间,组织军民种了不少树。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冬,陈璘奉命戍守南澳。不久后,陈璘与漳州卫指挥侯子锐、澄海所千户袁庆臣、潮州卫指挥镇抚杨子汪一同视察南澳岛。陈璘发现岛上缺乏绿色植物,产生了植树的想法。《南澳山种树记》记载:“余因召而谓之曰:‘澳中佳山,土膏最良,岂不有蓄材之法若《诗》之所谓“树之榛栗,梓桐椅漆,爰伐琴瑟”,以豫他日之用者乎?又岂不有种植之方若郭橐驼所谓“莳之若子,置之若弃”,以顺其性,以蕃其生者乎?又岂不有刍荛者往,斧斤时入,若子舆氏所谓“材木不可胜用”者乎?’”
陈璘认为,南澳岛土地肥沃,只管种下树苗,不需太多管理,树木可自然长成良材,且终有一日会“材木不可胜用”。当时,随行的侯子锐、袁庆臣、杨子汪纷纷应和,随后陈璘慷慨解囊,并带头募捐,“庸是捐廪余,购松苗四万,杉苗三万有奇,命三子督各营卒,分布于城后暨左右各山麓,皆遍植之”。
难得的是,听说南澳岛要植树,官兵同心协力,百姓也鼎力支持,在大家的努力下,终于做成了这件利千秋的大事。《南澳山种树记》云:“是役也,借力于士卒,则人众而易集;以义而役众,虽劳而不怨;又况此一种树也,工不终日而利溥百世,夫谁不乐趋,又谁曰余之迂哉!”
松苗四万、杉苗三万,七万多株树苗长大后,南澳岛成了一个绿意葱茏的美丽小岛。
左宗棠:新栽杨柳数千里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左宗棠一生驰骋南北,其中有一大功业,那就是镇守西北、收复边疆失地。镇守西北期间,左宗棠做了一件遗泽后世的事——种柳。他当年率部种下的柳树,被人称为“左公柳”。
清同治十五年(1876),左宗棠率大军西征,他看到西北大漠赤地千里、植被稀疏,便命令军队在筑路时也要栽种柳树、榆树、杨树等。这些种在大漠的树木,既可防风固沙,又可美化环境、带来阴凉。
左宗棠率部植树工程量大、效果也显著。清代《西笑日觚》记载:“左恪靖(左宗棠曾被封为二等恪靖侯)命自泾州(今甘肃泾川县)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
《左文襄公全集》中也有相关记载:“兰州东路所种之树,密如木城,行列整齐。栽活之树,皆在山坡高阜,须浇过三伏,乃免枯槁,又不能杂用苦水,用水更勤。”至光绪六年(1880),左宗棠在离开西北返京途中看到,“道旁所种之榆柳业已成林,自嘉峪关至省(兰州)除碱地砂碛外,拱把之树接续不断”。
如今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大致描述了当时左宗棠麾下多个兵营种树的情景。左宗棠率部所种之树数以百万计,遍及河西走廊、甘肃、新疆,这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绿化工程。
光绪年间创刊、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点石斋画报》曾发表图画《甘棠遗泽》,画面呈现了这样的场景:在大漠山川之中,一条大路直通天际,路人正在赶路,而路旁柳树已经成荫,画上有题字“种树十余年来,浓荫蔽日,翠幄连云,六月徂暑者,荫赐于下,无不感文襄公之德”。
数千里大道,百万株绿树,这在荒凉的西北是一种壮观、美丽的景色。晚清将领、诗人杨昌濬曾作诗点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古代名人
植树一览
白居易·桃李
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期间,率领童仆在城东的坡地上手植花木。他在《别种东坡花树两绝》其一中说“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
欧阳修·柳树
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在平山堂前躬身掘土植柳,并不无得意地写下了“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的诗句。后人将这批柳树称为“欧公柳”。
苏轼·黄桑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获得一块位于城东的土地,辟为农场(即东坡)。苏轼在此植黄桑三百株,枣树、栗树、柑橘树若干。
文徵明·紫藤
苏州拙政园里,有一株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号衡山)亲手栽植的紫藤。藤旁立有《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碑。
文字整理/罗安明
制图/杨千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