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庆江
2023年年底,由“海南拍,拍海南”的自然生态类纪录片《中国海南·雨林秘境》(以下简称《雨林秘境》)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好评如潮。今年2月以来,《雨林秘境》在海南卫视及腾讯视频等上线播出,继续产生社会反响。在这部三集纪录片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高光出镜,多维度展现自贸港生态美,同时助推海南故事、中国故事走向国际。
用心“守候”生态美
生态美是海南最大的特色。《雨林秘境》在用心“守候”中尽显生态美,从而进一步夯实了美丽中国的文化基因,这是中国故事的重要构成。
用心“守候”海南雨林的生态美,首先在于主创人员非常用心,把极具生态的雨林生态秘境完整记录下来。生态美的内涵在于动植物的自在生存和发展。动植物的生活规律各不相同,甚至有些习惯习性对于人们来说可遇不可求,但是主创人员借助高科技设备以及自有的耐心等待,终于将其完整记录下来,让人们在尽情了解动植物丛林法则的同时叹为观止。比如华石斛借助胡蜂来传授花粉、霸王岭睑虎断尾求生、锚阿波萤叶甲与海芋之间的“欢喜冤家”等,都被镜头全程记录,呈现了雨林中的神秘气息以及万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基本规则。守候和等待本来是纪录片拍摄的重要心理储备,在《雨林秘境》中被主创人员用到极致。从雨季到旱季,从树上到树下,从白昼到夜晚,从峰峦到山谷,无不尽情显现主创人员之用心。可以说,没有超长耐心的守候和等待,就没有海南雨林“秘境”的揭示。
用心“守候”海南雨林的生态美,还在于《雨林秘境》将人在自然生态中的主动作用很好地揭示出来。《雨林秘境》共分为三集,分别是“雨林秘境”“万物共生”和“返璞家园”,分别以植物、动物和人类作为切入口,而且篇幅一致,体现了万物共生平等的生存观。各种动植物之所以能够在热带雨林中按照自身的逻辑演化、生存,首先在于人类对动植物生活环境的充分尊重和守候。比如海南长臂猿曾经遍布全岛,但后来只剩下十多只。好在经过人们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长臂猿已经增加到37只,这真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在第三集中,主创人员更多体现人们日常生活取之于雨林从而加倍呵护雨林的生态观。人们的主动性,不仅呈现了中国保护海南热带雨林的成果和坚定决心,也向全世界传播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在故事中做好知识传播
当下,纪录片要拍得好看,讲好故事是应有之义。《雨林秘境》讲述了很多好故事,这些故事更多是动植物的生存故事。这对于大众来说具有相当的新奇性。
《雨林秘境》中关注的植物和动物,当然不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生物,而是存活于雨林中独有的生物种类。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尽显本能性的生存智慧,才保证了雨林生态系统的和谐运转。
海南长臂猿是世界濒危的灵长类动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雨林秘境》通过一系列场景,讲述了它们出生、成长、觅食、避险、繁衍的故事。大众在津津有味观看故事的同时,也对长臂猿的生活习性特征有了较多知识性了解,从而萌生强烈的保护欲望。这种故事讲述中进行知识传播的做法,避免了说教式传播的被动性,很好地迎合当下纪录片观众的接受心理。情节和知识杂糅,信息与趣味兼顾,这是《雨林秘境》成功的重要秘诀。
值得注意的是,《雨林秘境》在进行故事表达时,有意采用拟人化的角度,用人类的视角进行审视,观众在兴致盎然的观赏中自然会会心一笑。是的,动植物和人类一样,各有其生存法则,这正好诠释了万物有灵的主张。
《雨林秘境》不光“好看”,更“好听”,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视听盛宴。在作品中,主创人员除了在等候跟踪拍摄过程中记录了大自然中动植物的各种声音外,还有意识通过技术手段放大微观世界的各种动物的声音,激发了大众对雨林的更多想象。
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雨林秘境》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后,首部系统呈现海南热带雨林特色的大型纪录片,从雨林景观及植物、动物、人与自然等多维视角展现海南热带雨林的独特性、稀缺性、神秘性。
从本质上讲,生态美的内涵就是人和大自然的关系。《雨林秘境》用诗情画意很好地诠释了植物与植物、动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人类与动植物之间的多维关系,而这正好呈现了现代国家公园的生态体系,即如何在发展经济和保护自然的同时,又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雨林秘境》通过形象化的手段,表达了创作者的心声:“当我们为动植物的生命繁衍而努力的时候,也是在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家园。”
(曾庆江,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