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4月12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琼崖精神的显著标识

  □ 杨智平 申明

  关键词:显著标识

  ● 琼崖精神以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孤岛奋战”和“山不藏人,人藏人”为显著标识。

  ● 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是琼崖精神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孤岛奋战”是琼崖精神形成发展的鲜明地理斗争环境,体现琼崖革命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征;“山不藏人,人藏人”是琼崖精神的鲜明底色,贯穿于琼崖革命始末,是琼崖革命胜利的社会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海南岛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特别是在创建和发展琼崖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形成了伟大的琼崖精神。琼崖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与丰富,既具普遍性的本质特征,又具独特性的内涵外延,统一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这个整体。琼崖精神以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孤岛奋战”和“山不藏人,人藏人”为显著标识。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是琼崖精神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孤岛奋战”是琼崖精神形成发展的鲜明地理斗争环境,体现琼崖革命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征;“山不藏人,人藏人”是琼崖精神的鲜明底色,贯穿于琼崖革命始末,是琼崖革命胜利的社会基础。三者并用,是关于琼崖精神标识富有中国特色和海南特点的文化表达。

  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是琼崖精神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琼崖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琼崖革命斗争中创造的伟大革命精神。从1927年9月23日打响全琼武装总暴动第一枪,到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琼崖地方党组织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创造了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辉范例,在血与火的革命实践中锻造出琼崖精神,在艰难岁月的洗礼中不断得到淬炼升华。琼崖革命坚持武装斗争二十三年,是琼崖革命斗争的最突出特点。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在全国各地先后创建了众多革命根据地,琼崖革命根据地是其中之一。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琼崖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琼崖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毛泽东说,解放海南岛的有利条件是“有冯白驹的配合”,充分肯定琼崖革命斗争的地位和作用。周恩来指出:“海南的斗争坚持二十多年,红旗不倒,这是很大的成绩。”朱德认为“长期坚持琼岛革命斗争和英勇渡海作战而牺牲的同志们”都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英雄行为对解放琼岛和全中国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习仲勋为《冯白驹将军传》题词:冯白驹同志为创建琼崖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所建树的功勋永垂青史。陈毅指出:“琼崖坚持二十三年的斗争是很光荣的,不容易的,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特别是游击战争史上有特殊的一页。”徐向前题词:琼崖人民的历史功绩光照人间。聂荣臻盛赞琼崖纵队“孤岛奋战,艰苦卓绝,二十三年,红旗不倒”。当年,琼崖革命根据地在敌人封锁“围剿”的残酷恶劣环境中坚持“二十三年红旗不倒”,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

  “孤岛奋战”是琼崖精神形成发展的鲜明地理斗争环境。海南岛是中国第二大岛,自古就有“飞鸟难渡”之说。海南岛既是南海交通要冲,又是广东、广西两地出入咽喉,同时还是中国南部海疆要塞,特殊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其近代以来成为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的必争之地。从斗争的角度分析,相比较于幅员辽阔、可进行大范围战略转移的内地,海南岛四面环海,战略纵深有限,回旋余地狭小,经济十分落后,在敌人的重重封锁和围追堵截下,争取外援极端困难,面对穷凶极恶敌人的持续进攻“围剿”,只能坚持孤岛奋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就成为琼崖共产党人坚持“孤岛奋战”“红旗不倒”的精神支撑,琼崖精神正是在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孕育而成的。琼崖革命在远离中央和主力的孤岛上进行,“反革命的进攻摧残是特别的残酷”,琼崖党组织曾两度、近10年与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失去电台联络。面对强大敌人,琼崖共产党人坚持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和研判形势,敢于担当,独立自主解决一些复杂棘手的重大问题。冯白驹说,“海南党的组织不得不在很多时候独立地解决一些重大问题(当然仍是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总的方针之下)”。琼崖革命斗争在困境中生存与抗争,不惧艰险,百折不挠,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推动革命不断向前发展。在孤岛奋战中,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精神成为琼崖共产党人十分突出的品格,充分体现了琼崖党组织在革命实践中锻造的理论素质和探索勇气,也是琼崖革命能够坚持并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山不藏人,人藏人”是琼崖精神的鲜明底色。“山不藏人,人藏人”贯穿于琼崖革命的全过程,是琼崖革命的基本特征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根本原因,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海南岛有山有岭,但面积狭小,回旋余地有限,靠“山藏人”,是无法保证革命胜利的。冯白驹说:“山藏人,藏一时,人藏人,才能藏长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琼崖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地域先后创建过大大小小的许多块革命根据地,琼文根据地在琼崖全面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琼山至文昌地区,毗邻海口,地势平坦,人口稠密,本不适宜建立武装割据地区。从母瑞山突围后,冯白驹决定进入琼文地区开展革命活动,因为这一带是琼崖五四运动策源地和共产党组织最早的活动地区,群众基础好。冯白驹说:“琼山没有大山,但有革命群众,我们能住下来,这就叫‘山不藏人,人藏人’。”事实证明,冯白驹的决策是正确的。冯白驹后来深有体会地说:“抗日战争中的日敌‘蚕食’时期,琼山、文昌二县的区乡级干部,在几个月中就牺牲了约四百名,其中没有一个出卖阶级、出卖革命的。这个范例,可以作为我们干部如何忠诚于党与人民事业的典型代表。我们肯定地说,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品质优良的干部支持斗争,那海南人民的革命战争,是无法想象的。”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挺身而出的一批堡垒户、老屋主和革命母亲。在琼文、琼东、乐万等县,著名的人物有:云四婆、锦简婆、泽瑞妈、山尾嫂、罗称姐、梁爱蓉、詹民生、魏桂婆、陈垣和、卢茂花、陈俊彦、许远源等。这些堡垒户冒着生命危险在敌人眼皮下掩护革命同志,尽心尽力找粮食、送医药、当向导、送情报,起着隐蔽所、救护所、供给站和交通站的作用。可以看到,琼崖的地理环境是“山不藏人”,但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人藏人”。“山不藏人,人藏人”是对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的生动诠释,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琼崖实践和海南话语表达。冯白驹说,琼崖革命能渡过难关并取得胜利,“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始终依靠群众联系群众,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第四野战军40军总结解放海南岛战役时指出:“自始至终是在琼崖纵队紧密配合和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支援下进行的,这是取得战役胜利的根本保证。”如果说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琼崖精神形成的理论基础,那么“山不藏人,人藏人”就是琼崖精神形成的社会基础。

  (作者杨智平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琼台师范学院纪委书记、教授;申明系琼台师范学院海南省琼崖革命研究中心讲师)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时政
   第003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4版: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前奏
   第005版:本省新闻关注“三月三”
   第006版:深读·海南
   第007版:观点
   第008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9版:新海垦
   第010版:专题
   第011版:理论专刊 传承琼崖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
   第012版:理论专刊 传承琼崖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
   第013版:理论专刊 传承琼崖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
   第014版:中国新闻
   第015版:中国新闻
   第016版:世界新闻
   第017版:文化周刊
   第018版:文化周刊
   第019版:文化周刊
   第020版:文化周刊
编者按
琼崖精神概念析论
琼崖精神的显著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