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5月23日 星期四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南万里真吾乡
张大千 《东坡居士笠屐图》。 吉林省博物院藏

  ■ 甘生统

  绍圣四年(1097)四月,朝廷重议苏轼“草制讪谤”之罪,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苏辙也自筠州别驾、雷州(今广东海康)安置。苏轼将家属安置在惠州,自己带幼子苏过奔赴贬所,行至梧州(今广西梧州),听说苏辙尚在滕州(今广西藤县),乃作《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诗。

  这首诗从梧州山川环境着笔,进而写途中感受和离合情怀。“九疑联绵属湘衡,苍梧独在天一方。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日未落江苍茫。幽人拊枕坐叹息,我行忽至舜所藏。江边父老能说子,白发红颊如君长。”首四句言梧州地形,九疑山(今作“九嶷山”)山势连绵,地属衡湘,而梧州则在更远的地方。孤城的画角(古代乐器名)声回旋在云树间,轻淡的月光使江水显得一片苍茫。浩渺空阔的境界,映衬出诗人孤寂迷茫的心境。接下来的“幽人”句写二人的遭际。“幽人”,出自《易·履》“幽人贞吉”,此处为苏轼自指。“舜所藏”,据《礼记·檀弓上》:“舜葬于苍梧之野”。苏轼连用语典和传说,在叙事写实的同时,也暗含自己情怀高洁和人生飘忽无常之意。“江边”句则巧妙引出弟弟苏辙,借父老之言表达兄弟情深,同时也为后面的抒怀做好铺垫。

  “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天岂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與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苏轼在诗中感慨:尽管琼州和雷州远隔云海,但圣恩浩荡,允许我们兄弟遥遥相望。继承和弘扬大道是我们自己的人生选择,岂能因为仕途的穷达而有所改变?这次的海南之行,从另一角度看,难道不是上苍的有意安排,就像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一样,让我传播华夏文明于南荒僻壤?他年如有人作海南方志,上面定会有这样一句:万里之外的海南就是东坡的故乡!这几句诗用略带诙谐的笔法言志抒怀,虽叙贬谪之事、抒贬谪之怀,但情感深沉而超迈,“有韵而豪,无颓丧意”。(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

  值得注意的是诗歌的最后两句:“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这是苏轼作品中最早明言海南情怀的诗句,因此被称为东坡谪居海外三年的发轫之词。苏轼出生蜀地,有着浓郁的巴蜀情怀,但同时他又有以他乡为故乡的情愫。在通判杭州时,他高唱“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在贬往黄州的途中,他说“便为齐安民,何必归故丘”;元丰八年起知登州时,又吟唱“若说峨眉眼前是,故乡何处不堪回”;刚到达惠州时,他说“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海南三年离岛北归之时,又唱出了“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的心声。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实际上是苏轼复杂思想和真率性情的曲折表现。吴梅说:“公(注:指苏轼)天性豁达,襟抱开朗,虽境遇迍邅,而处处坦然。即去国离乡,初无羁客迁人之感,惟胸怀坦荡,词亦超凡入圣。”(《词学通论》)这是对苏轼词的评价,从其主旨和趣味看,同样也是对这类诗的中肯之论。

  (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副会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关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第004版:关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第005版:本省新闻
   第006版:本省新闻
   第007版:中国新闻
   第008版:中国新闻
   第009版:中国新闻
   第010版:世界新闻
   第011版:教育周刊
   第012版:广告
一技傍身 不负青春
海南万里真吾乡
琼剧进校园 非遗润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