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雨林里的“蘑菇教授”

  ■ 本报记者 张琬茜

  在城市中记录野生动植物活动,是对自然生态的一种关注和保护;而在热带雨林中寻找并记录新物种,则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深入探索和认识。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曾念开就是这样一位野生植物记录者。

  为找到一朵蘑菇,往往要翻越一座座山岭,用脚步丈量土地,仔细寻觅;为研究得更透彻,20多年来争分夺秒地采集标本,和时间竞速。这是曾念开的工作常态,也是他与真菌“相伴”的真实写照。

  曾念开是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专注于大型真菌物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被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为“蘑菇教授”。20多年来,他带着学生走遍海南的大山、雨林,已发现并命名105种大型真菌新物种。

  2001年,刚到海南工作不久的曾念开在尖峰岭第一次接触热带雨林。可他发现,大家对雨林里的动植物研究较多,对真菌却是知之甚少。“我拿着一些蘑菇的照片请教别人叫啥名字,几乎都答不上来。”于是,曾念开决心自己研究,这座雨林“宝库”也总能带给他无限惊喜。

  2013年,曾念开迎来了自己参与命名的第一个真菌新物种。回忆起早期做研究的场景,他也直言,当时还没有条件自驾或租车,就先坐中巴车到市县,再转车到山脚下,最后搭乘当地的三轮车、摩托车或拖拉机上山。“独自到山里考察还是有些害怕的,手机经常没信号,有时还会被鸟忽然飞起的声音吓到。”

  曾念开介绍,真菌标本采集大致分为三类情况,一是发现未知物种,需要给它命名;二是看到自己之前命名的或已认识的,“就像偶遇了一位老友”;三是采到“一号标本”,“这种情况下不建议公开发表,而是再多采集一些标本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多地了解物种特征、生态学特性等。”

  由于真菌只有盖和柄,研究起来需要细之又细。为此,手绘真菌的显微结构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

  “手绘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地记录‘孢子’‘囊状体’这些重要的结构,为下一步的物种鉴定打好基础。”曾念开说,对着显微镜去量孢子,有时要量100多个,大小都是几微米,要非常细心,浮躁的话往往容易量不准。

  如今,曾念开的“老友们”越来越多,大果鸡油菌、海滨红菇、盘状红菇、海南红菇等等一串串新名字,被添至他和团队所发现的大型真菌新物种名单中。

  为了加深公众对真菌的认识和了解,曾念开还尝试带着团队拍摄制作科普视频。“雨林中还有很多我想研究的大型真菌类群,好多新物种有待发现,时间不够用,我希望自己再加快脚步。”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取经京津冀——关注海南省党政代表团赴京津冀考察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本省新闻
   第006版:儋洋新篇章
   第007版:新海垦
   第008版:中国新闻
   第009版:中国新闻
   第010版:世界新闻
   第011版:文化周刊
   第012版:文化周刊
   第013版:文化周刊
   第014版:文化周刊
   第015版:广告
   第016版:广告
寻迹城市野趣
解锁非遗消费新体验
雨林里的“蘑菇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