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7月08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花生虽小亦关情
  老舍

  许地山

  《花生》。薄枫 作

  许地山散文集《落花生》。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 刘亮 王子青

  花生,作为一种今天常见的农作物,其植株矮小普通,果实也有些貌不惊人。在大多数文人墨客眼中,它显然远不及桃、李、梅、兰、竹、菊那般引人瞩目。但古往今来,仍有一些文人将花生写入诗词、散文,并寄托了丰富的思想情感。此外,还有不少和花生有关的谜语、谚语、歇后语。花生虽小,亦关人情。

  七言歌行

  北人包裹遗公卿

  唐宋时期,我国典籍中已有关于“花生”“落花生”的记载。但主流观点认为,今天农业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油料作物花生,是16世纪以后才从境外传入我国的。有趣的是,花生传入我国后,其名称逐渐与我国原有的“花生”“落花生”混同。若论我国真正的“花生文学”,清代才正式出现。

  乾隆年间,被誉为“蜀地三才子”之一的李调元(1734—1803)创作了一首七言歌行《落花生歌》:“此种粤蜀贱非贵,北人包裹遗公卿。今春柳子来过访,屠苏正熟相欢迎。坐间花果细辨证,一一多识吾所兄。就中独此诧未睹,特与覼缕诠物情。怀归戏载果下马,要试友辈猜相瞠。昨者长须投翠织,开缄骚句兼屈平。本草图经补未备,异邦小阮重留名。”根据诗序所述,这首诗是写给柳几何及其侄柳惠风的,全诗风趣幽默的语言流露出作者和柳氏叔侄之间深厚的情谊。从诗的内容可知,在李调元生活的时代,花生在我国南方较为常见,但在北方还是一种罕见果品,被人当作礼物送给公卿贵人。柳几何叔侄二人此前从未见过花生,所以在会面时看到后十分诧异。李调元说《本草纲目》中未载此物,推断花生应该是从异邦传入中国的。

  比李调元生活时代稍晚的福建闽县(今属福州市)词人叶申芗(1780—1842)写过一首《双调南乡子·落花生》:“浓翠满秋塍,叶底轻黄袅袅萦,浥露迎风花暗落,难寻,谁道花零果便成。饤座配瓜仁,剥出牟珠个个匀,常被藏钩纤手握,偏赢,掷向檀郎意倍深。”“檀奴”是西晋美男子潘岳的小名,所以一些后世的女性便用“檀郎”来称呼自己心仪的男士。这首词上阕写了花生植株的绿叶黄花,下阕重点描绘了花生果实的形态。词中的花生不仅是食物,还承载着女性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散文

  两位作家的花生缘

  说起“花生文学”,国人最熟悉的恐怕还是许地山(1894 -1941)的名作《落花生》,这篇散文多年以来一直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必选篇目。1922年,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落花生》。在这篇文章里,作家讲述了母亲带着自己和兄弟姐妹几人在屋后空地上种花生的故事。在收获品尝时,父亲让大家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有的说“味道很美”,有的说“可以榨油”,有的说“价钱便宜”,但父亲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他点出花生“果实埋在地里”这一特性,教育大家“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许地山写这篇文章是有深刻背景的。他出生于台湾,出生那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的父亲许南英当时是清政府驻台湾筹防局统领,曾率部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死守孤城台南。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终寡不敌众,台湾陷落。许南英出于拳拳爱国之心,抛弃家产,携全家人回福建龙溪定居。许地山十多岁时,许南英出任广东省三水县(今佛山市三水区)县令,全家居住在衙门大院里。他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许地山的母亲建议开辟出来种花生,这就是《落花生》一文中所写的事。许南英鼓励孩子们做有用的人,正是希望他们能在民族危难之际不计名利、脚踏实地,为国家和人民做实事。小小的花生,体现的却是伟大的家国情怀。后来,许地山将自己的笔名定为“落华生”,足见花生及这篇文章对他的影响。

  “我是个谦卑的人。但是,口袋里装上四个铜板的落花生,一边走一边吃,我开始觉得比秦始皇还骄傲。”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许地山的《落花生》发表13年后,老舍(1899-1966)先生也写过一篇题为《落花生》的散文。他的这篇文章刊载于1935年1月2日的《漫画生活》(现收入《老舍文集》十四卷)。老舍比许地山小5岁,许地山是他最早结识的现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第一个鼓励他进行小说创作的作家,堪称他文学道路上的导师。1941年许地山病逝后,老舍在《敬悼许地山先生》一文中说“他既是我的‘师’,又是我的好友”。

  老舍的《落花生》既受到许地山同名作品的影响,又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这篇文章主题思想没有那么凝重,结构更加灵活,语言更加风趣幽默,写出了花生平凡谦逊的品性,也写出了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字里行间充满烟火气,读之令人倍感亲切。若要说共性,两篇文章都高度肯定了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落花生精神”。

  谜语

  红帐里住“白胖子”

  小小花生走进千家万户,自然而然进入了大众话语体系,我国民间有不少关于花生的谜语、谚语、歇后语。

  和花生有关的谜语,大家最熟悉的谜面是“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打一种食物)”“青藤藤,开黄花,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打一种农作物)”。花生开黄花,果实结于地下,花生壳上纹路交错,就像用麻绳建成的房屋。花生的果实被一层红色的皮包裹着,果仁像住在红帐子里的白胖子。这两则谜语根据花生的形态特征和结实特点出题,许多人小时候猜中过谜底。

  所谓谚语,往往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或经验。我国民间有一则谚语:“花生不下针,一年空费心。”人们在种植花生时,发现“下针”是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花生植株开花授粉后,会从枯萎的花萼管内长出一条果针。果针先迅速向上生长,几天后子房柄下垂并进入地下,在地下发育成果实,这就是“花生下针”。如果下针不顺利,是无法收获果实的。此外,与花生有关的谚语还有“沙土花生黏土麦”“花生要锄梦中果”等,都与生产劳动关联密切。

  歇后语源自唐代诗人郑綮创制的“歇后体”,由前半部分的引子和后半部分的说明构成。与花生有关的歇后语,如“花生米掉锅里——熟人(仁)”“二分钱买包花生米——吃不了兜着走”“井底下种花生——根底深”等,既生动幽默,也反映出我国人民对生活的深刻认识。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海南鲜品·品鲜南海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本省新闻
   第006版:中国新闻
   第007版:中国新闻
   第008版:广告
   第009版:海南周刊
   第010版:封面
   第011版:封面
   第012版:封面
   第013版:封面
   第014版:面孔
   第015版:人物
   第016版:风物
   第017版:海之南
   第018版:鉴藏
   第019版:乐活
   第020版:文化
   第021版:悦读
   第022版:随笔
   第024版:影视
花生虽小亦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