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转莹
邓西的最新长篇《永远的阿贝》将文学审美属性与社会价值属性完美结合,贯通着作者近年来生命思考型儿童成长长篇小说的创作风格,她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常常讳莫如深的生命教育主题作为着力点,将儿童文学的精神内蕴向更高远处推进。而此次作者扎根海南黎族本土文化传承的内旨,是以“外省人”的视角对黎族文化传统的现代观照与反思。
儿童文学潜在读者的阅读志趣尤其需要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塑造,需要真善美层面的完美建构与价值引领。生命教育主题是作者人物塑造的指南针。死亡只是自然生命的终结,不同于对“另一个世界”的情感寄寓,生命存在记忆本身就可以永存。小说中芸阿婆、外婆、阿蜂等人物的塑造都十分饱满。在芸阿婆悲苦的人生历程中,人生的百般磨难终究在她失忆后的细碎日常生活中消解。阿芬姨婆冒着生命危险救下小鹿,阿蜂为给父亲买药而打鸟与其他村民关于优胜劣汰狩猎法则的坚守等,都是关乎自然人性的深刻思考。堂妹阿贝溺水而亡,姨婆阿芬跌落悬崖,甚至最终芸阿婆永别,这种偶然性悲剧对幼年的阿依和外婆而言,都是“载不动”的生命现实。
然而,南国村庄乡野的自然风光具有天然的慰藉功能,它不仅给予人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存境遇,也承载着黎锦文化传承的自然地理空间。背负深重的愧疚、自责之感的阿依,在淳朴的美呀村找到了情感记忆的承载空间。这位有着湖湘作家沈从文遗风浸染的海南作家,将切身的黎族区位生活观察经验力透纸背,一针一线、细细密密地将美呀村所特有的黎族风俗民情包括船型茅草屋、山林狩猎、黎锦嫁衣等元素编织成型、跃然纸上,如同博物馆的文化景观般雕刻出来。
这是一部显性地以呼吁传承黎锦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清醒自觉意识”的儿童小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显然是邓西关于打开黎锦织造技艺文学创作的古典意蕴维度之一,而外婆对民族传统技艺的坚守以及黎锦所焕发的新光圈,都彰显出黎锦文化传承强大的生命力与深厚的精神价值。黎锦中的图腾文化大力神、甘工鸟、青蛙等传统几何图案以及织锦者所独创的各类动植物、黑白人形纹等专属记忆符号,都承载着人类最本真的生命祝愿和内心告白。尤其是小说中代代相传的嫁衣、阿蜂儿时的黎锦服装、与阿芬密切相关的绿色锦带、曾外婆关于原谅的兔子、蛇与母子纹等黎锦制品,传递着人类之间的精神血脉甚至生命记忆,饱含着深沉的人性内涵。
作为一部优秀的儿童小说,邓西在“清醒的被动”中,始终保持着孩童滤镜般的观察视角。同时,在儿童视角的余光处,邓西对黎族传统文化的出路,有着呼之欲出的显性冲动,包括对黎锦编织技艺传承困境的阐释。而正是这种举重若轻地将生命教育链接于文化传承的文学创意,使得《永远的阿贝》散发出驶向经典的星辉,为生活在真实生命世界的少年,献上一堂关乎生命抗争与爱的信仰教育的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