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荣
“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是司马迁笔下古丝绸之路的盛况。随着时光流转,这派繁荣景象渐次湮没在历史更迭中,直到20世纪90年代悬泉汉简的出土,才得以复现。作为两汉丝路上的实时档案和原始记录,悬泉汉简将如何讲述古丝路上的生动往事,又将揭开哪些历史谜团?
近期,一档聚焦简牍的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节目用两集内容重现古丝路盛景,带观众走进迄今为止唯一一处经考古发掘的汉代驿站遗址——悬泉置,一探千年丝路的历史与传奇。
冷门绝学与当代生活的对话
简牍,是古代文字书写的物质载体。在纸张发明之前,简牍的使用十分普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这些植物性的竹简和木片,因为上面书写了文字,保存着古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大量信息,所以变得万分珍贵。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总共发现了超过30万枚简牍,这些地下的考古文物可以与纸上的传世文献相互佐证,构成历史研究的“二重证据”。通过对简牍的解读,我们可以重构真实的古代社会史和生活史。
《简牍探中华》是围绕“简牍”这个核心话题展开的。它聚焦在简牍的出土地,选取了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天回医简、悬泉汉简等重要的考古发现,讲述了这些简牍前世今生的故事:从简牍的诞生、近现代的考古发现与当下研究的现状。
简牍的考古与解读,在当代的学术界可谓是一门“冷门绝学”。而要传播这种知识含量很高的内容是有难度的,很容易就变成了课堂说教,比较沉闷。但是,《简牍探中华》却通过电视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将历史知识进行了创造性转化,让这些考古历史的内容变得充满了趣味,让学术象牙塔里的高冷的简牍知识得以破圈传播,“飞入寻常百姓家”。
《简牍探中华》让历史走进了当下的生活,让简牍与当代语境和观众进行了有效的对话与联结。在该节目中,湖南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九九乘法口诀表”木牍让我们重回了童年学习数学的记忆。出土于张家山汉墓的《引书》记载了引导保健操,与今天的广播体操十分相似。银雀山汉简中的《孙子兵法》,是今日还在使用的很多成语的历史来源。通过这档节目,我们会发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东西,竟然与遥远的古代紧密相连。
鲜活再现历史的人间烟火
简牍是中国上古的“百科全书”,既包含了大量的生产生活的信息,又记载了各种动人心弦的故事与人物。《简牍探中华》节目通过生动的节目形式,以影像为媒介,鲜活地再现了真实的历史现场,从而让简牍能够“开口说话”。
简牍上的先民的文字不是冰冷的,而是有着“人”的温度。这种人间烟火的生活质感,通过节目的视觉表达,得到了鲜活的再现,从而让观众产生了沉浸式的体验。例如,节目第一集是关于里耶秦简的,通过节目的讲述和演绎,观众仿佛来到遥远的秦朝,听到了历史的回声。
与此同时,简牍中的情感力量也能够穿越历史的长河,让当代的观众产生共情和共鸣。在第三集中,云梦睡虎地4号墓出土了两封木牍家书,这是中国最早的家书。家书的写信者是墓主人“衷”的两位弟弟:征战前线的秦代士兵“黑夫”和“惊”。家书仅有400余字,却是笔短情长,其中既有对母亲的关心,又有对妻子的叮嘱,字里行间都流淌着血脉亲情和家庭的羁绊,可谓是“家书抵万金”。
鲜活的故事和人物,让简牍的世界不再那么遥远。《简牍探中华》通过电视综艺的形式传播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情感,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而这种“拉近”,主要是通过实景戏剧等多样的表现形式来完成的。
实景戏剧开创性使用人工智能
近些年,中国电视荧幕上涌现出非常多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各个节目之间同质化非常严重,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在这种状况下,如何对节目形式进行创新就变得格外重要。在《简牍探中华》中,主创打破了文化类综艺的常规叙事套路,探索了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表达的新路径。这种新路径就是多种表现形式的综合运用,通过文化访谈、实地探访、实景戏剧等形式多管齐下,让观众产生丰富的视听体验。
在该节目的总体内容框架中,演播厅内主持人龙洋对嘉宾的访谈构成了节目的主体内容。通过嘉宾的知识介绍和现场与主持人的互动,观众可以得到大量关于简牍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性解读。但是,演播厅里的讨论毕竟过于抽象,因此该节目还加入了实地探访的内容。主持人走出演播厅,对简牍的出土地以及当地博物馆进行了走访,获得了鲜活的现场感。于是,演播厅与简牍出土现场、访谈中的知识和实地田野的经验结合了起来,《简牍探中华》让简牍的世界变得具象化了。
不过,该节目的重头戏还在于实景戏剧的部分。节目主创在简牍中寻找灵感,将简牍中的人物、事件和场景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并将其进行戏剧化的演绎。于是,简牍中遥远的文字世界变成了鲜活的画面展现在观众面前。值得注意的是,该节目在实景戏剧中还使用了央视频AI(人工智能)大模型、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先进的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开创了国内同类型节目技术应用的先河。
总而言之,《简牍探中华》让简牍的世界重新苏醒了过来,也让原本是“冷门绝学”的简牍知识变得“可亲”和“可感”,离普通观众更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可以在当代语境中进行重新阐释和重新利用。电视节目尤其是文化类综艺创意不断,为普及传统文化做了很多的工作,也让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曝光度和可见度。《简牍探中华》节目的成功,无疑是电视综艺又一次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体现。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