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耿 通讯员 林韵
7月10日下午,由海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新书《海瑞传》首发式,在海口市海瑞文化公园举行。该书的作者是海南省典籍整理与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何杰华,今年6月,其《文昌传》刚刚面世,并在北京举办了首发式。
其实,仅是今年上半年,海南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好消息就不断,如钟业昌的《孙中山与海南(1905—1913)》、林冠群的《东坡书传笺译》和孔见的《苏东坡时代》等著作的问世,都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回顾最近10年以来海南的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可谓如雨后春笋,接踵问世。这当中,既有海南本土的专家、学者的学术专著,也有岛外学人的科研项目;既有象牙塔内的建树,也有民间独立文化研究者所结的果实。
两部巨著 相继问世
说到对本土历史研究的贡献,两部巨著不能不提。
2018年,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唐玲玲所著的《海南通史》出版发行,这套书共计约270万字,分“先秦至五代十国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国卷”等。由于该书史料丰富,论述精当,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教等各个方面书写了跨越古今的海南历史,是研究海南地方史的精品力作,也填补了海南此前没有通史的空白。2023年,这套书的精编版——《海南简史》(一册)也出版发行。
2020年,海南师范大学李勃教授穷一人之力,耗时10年所成的3卷本200万字的《海南编年史》问世,填补了海南没有一本自己的编年体史书之空白。海南史学界认为,《海南编年史》梳理了上自先秦,下迄辛亥革命时期的海南历史,考据翔实、观点新颖、论证严谨,对还原海南历史真貌,激发人们热爱家乡之情,以及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此前,李勃教授的《海南岛历代建置沿革考》一书,已成为海南历史研究者的案头工具书。
此外,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100年海南简史》,2022年3月也正式出版。该书用24.5万字的篇幅,全面系统记录了100年来中共海南地方组织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该书是“百年海南党史”丛书中,继《中国共产党100年海南历史大事记(1921—2021)》后,又一公开出版的党史著作。
南海研究渐入佳境
海南师范大学张兴吉教授的长期研究发现,在新世纪之前,海南学者对于南海的研究还是比较陌生的,但随着《更路簿》在1971年被发现,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人研究,进入新世纪后每年都有十多篇的论文,呈现了快速的发展趋势,其中海南学者的贡献也日益彰显,著作也不断地涌现。
譬如周伟民、唐玲玲编著的《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昆仑出版社,2015年)、《南海更路簿——中国人经略祖宗海的历史见证》(海南出版社,2016年),夏代云所著的《卢业发、吴淑茂、黄家礼〈更路簿〉研究》(海洋出版社,2016年),赵全鹏、王崇敏合著的《南海诸岛渔业史》(海洋出版社,2019年版)等著作,都是目前业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南方出版社的“南海历史文化研究丛书”,自2020年5月起陆续出版,迄今已出版10册。据了解,这套丛书涵盖了南海的文明史、经济史、航海史、通商史、渔业史、国际关系史、区域文化交流史、政治发展史,以及国内外关于南海历史文化的典籍等方面选题,对南海历史文化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收集、挖掘、整理和研究。
除了本省专家、学者的成绩,岛外涉及海南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少。如北京大学海上丝路与区域历史研究丛书之一的《东来西往:8—13世纪初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陈烨轩著),2023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复旦大学葛兆光教授也密切关注海南文史,2022年的新著《亚洲史的研究方法》,就述及了南海的研究思路;2019年,北大荣新江教授的《丝绸之路新探索:考古、文献与学术史》,也涉及海南和南海的话题……
海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管仲乐告诉记者,近年来,海南史料的发掘情况,比如沉船的打捞、墓葬的发掘和更路簿航线的梳理等,都让海南、南海研究逐渐走向国内学界热点,但是关注度还不能与它的重要价值相匹配,还需要更多学者投入其中,而且目前多数成果侧重于明清时期,宋元两代的海南、南海研究还是不足。
大型丛书可圈可点
在挖掘和整理古代史料和前人著作等方面,海南也不乏大动作。
2014年,海南出版社启动“琼崖文库”重大地方文化出版工程,两年后便交出首批《近现代琼崖旅行记四种》《楷法溯源》等8种10册的不俗答卷。2018年,“琼崖文库”项目还入选年度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入库名单。目前,“琼崖文库”已出版图书41种61册,其中两种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三大图书奖之一)。
几乎与海南出版社同时,南方出版社的“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丛书”,自2014年至2023年间,为有重要贡献、影响和地位的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作传,现已出版10辑99册。这套由海南省政协主持编修的丛书,曾获评“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
在人物研究方面,除了大型的出版工程,也有以一己之力完成的著作。
如今年3月份问世的33万字《孙中山与海南(1905—1913)》,梳理和介绍1905年至1913年间,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琼崖的关系以及他对海南的贡献,不少内容为首次披露的新发现史料。该书作者钟业昌是海南省史学会会长,二三十年来,他细致入微地搜寻和整理有关孙中山的历史资料,包括王斧、林文英、陈发檀、徐成章、陈侠农、陈继虞等追随孙中山革命,参与推翻清廷、建立民国有功的海南人的故事。据了解,这只是孙中山与海南“三部曲”的第一部,更丰富的内容还将在《孙中山与海南(1913—1920)》和《孙中山与海南(1920—1925)》中展现。
民间研究不乏扛鼎之作
除了专家学者、科研机构或职能部门组织、主持的修史、修志行为,民间也有不少文史爱好者一直在行动。
2023年春天,民间独立文化历史研究者何以端先生的《琼崖古驿道》付梓,一时间海南史学界为之一振。该书选取明代琼岛驿道总图作为琼崖古驿道的全貌展现,经过研究、推演,何以端认为现存记载完整的海南古驿道,是明洪武三年 (1370年) 重新开始有序运行的,其效能可靠,反映了华夏文化的领先水平,其中不少路段是对更早的宋元线路的继承。
在成书的过程中,何以端多次感叹:古驿道既体现官方管治全局所需,也是对前人线路的概括优化;今天,通过逐段回溯,可以体会到在生产力有限的过去,驿道如何实现效率,以及在克服地形水文障碍、规避侵害势力等矛盾时的诸多机变取舍……这些对今天的道路建设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据了解,何以端另一部研究海南历史地理的新书《三亚古崖城考》,不久后也将正式出版发行。
而刚刚问世的《海瑞传》以时代为经,以人物为纬,以海瑞为中心,有条不紊地在海瑞所处的大明王朝整体叙事之中,加入适当的“海南叙事”,呈现了在中华历史文化谱系中的“海南脉络”。作者何杰华是省典籍整理与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写作过程中,他除了大量的案头工作,还对海瑞家族的墓园,与海瑞相关的碑刻、遗址等,进行实地考察,获得充备的田野调查资料,最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此前,何杰华已著有《另一面的海南》和《文昌传》。
成果丰富 有待转化
那么,海南文化历史的研究是否存在短板,需要直面和改变的呢?
张兴吉教授认为,比如说海南地方史的研究,不可否认其成就是巨大的,对于海南社会文化的推动效果也是很明显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目前研究的内容与社会的需求有所脱节,主要体现在海南地方史知识的普及部分,研究成果转化为海南历史知识的转化率还不高,集中反映在目前海南地方史的科普读物水平还不高,甚至其中经常出现常识性的错误;二是海南地方史研究中还有许多有待开拓的领域,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对于海南经济史的研究,滞后于海南社会的发展,其中又以海南土地制度、农业史的研究最为薄弱;三是海南历史学界整体的研究水平还有待于提高,首先是就海南研究海南的倾向比较严重,难以反映海南地方史的真正面貌,其次是重复性研究比较多,著作中的内容、史料重复比较突出。
“此前,目前海南地方史研究中,过于关注文化、社会掌故的倾向还比较严重,表现在研究中,所谓找特色、求珍稀的情况比较突出。”张兴吉说,“简而言之,就是整体性研究少了,微观的研究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