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缪士毅
扇,户下从羽,可见最初的扇子是“羽扇”。相传殷商时,王者用雉羽造长柄大型羽扇,作为出行仪仗饰物。汉代以后用绢制的纨扇,在宫廷中兴盛起来,称之为“宫扇”,并成为当时闺阁仕女手中的宠物。
北宋时,高丽的折扇开始传入我国,苏东坡就曾得到几把高丽的折扇,并赋诗:“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指许。”
明代,明成祖朱棣喜爱折扇,并把他作为恩赐大臣的赏品,令工匠大量制作,折扇由此开始风行。明清两代,专门从事制扇工艺的作坊不断涌现,扇子种类日益丰富。
扇子多用于取凉,民谚“你热我也热,扇子借不得”,道出了炎夏之时,人们纳凉离不开扇子。难怪古人称扇子为“凉友”,享有“凉友招清风”之誉。明代瞿佑的咏扇诗:“开合清风纸半张,随之舒卷岂寻常。花前月下团圆坐,一道清风共自凉。”展现了一幅持扇取凉的家庭消夏图,清幽又温馨。
民间流传的扇子谜语:“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举处随时消酷暑,动来常伴有清风。”
扇子不仅用于取凉,在戏剧表演艺术中,也尽显其用。一把扇子可代笔墨,可作刀枪;文生以扇尽展其潇洒,旦角以扇掩饰其娇羞,花脸以扇凭添其威武,丑角以扇更逞其滑稽;文生扇胸,花脸扇肚,小生不过唇,黑净到头顶,丑扇目,旦掩口,媒婆扇两肩,僧道扇衣袖。在戏剧表演时,巧用扇子,可倍添艺术效果,如清初孔尚仁创作的名剧《桃花扇》,其精心安排渲染的那把血痕桃花扇贯穿全剧,引人注目,尽显扇子艺术魅力。京剧《空城计》中形象地借羽毛扇的顿、颤、抖等各种动作,表达诸葛亮内心紧张和悲愤感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豫剧名家牛得草在《七品芝麻官》里,运用折扇挥洒自如,仅折扇姿态多达三十余种,令人叹为观止。
扇子更是文人雅士钟爱的风雅之物。他们喜欢在扇面上表示自己的艺术才能,或吟诗作画,或挥毫泼墨,把玩间平添几分情趣。三国时,画家杨修为曹操画扇,不小心掉下一个墨点,杨修便顺势将墨点画成一只苍蝇,一会儿曹操过来,竟认画作真,忙用手去拍打扇面上的“苍蝇”。从此,“误点成蝇”的故事便在画坛传为雅谈。
明代才子唐伯虎擅长扇面书画,曾在一扇面上画了《竹子》,竹枝横斜出,枝密叶茂,意境幽深;清代画家郑板桥也是一位扇面画的高手,他的一幅雨竹扇面画,竹篁瘦筱,仅仅几片叶子,但水墨酣畅,极富风雨秋深,清幽箫爽的意趣,被誉为扇面画中的一绝。
近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的扇画《荔枝》,画上荔枝枝干线条苍劲遒韧,富立体感;果实色泽亮丽,新鲜嫩美,诱人馋涎。现代画家潘天寿的扇画《西湖荷花》,墨彩交融,惟妙惟肖,人们摇动扇子,如觉荷风吹拂,凉意顿生,倍添风流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