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9月02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藤编织——
传承千年的手上功夫
  五指山市黎族藤编技艺传承人朱吉精展示她制作的衣篓。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藤编包。

  藤后公司生产的树状藤编摆件。

  寓意连年有余的藤编摆件。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习霁鸿摄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习霁鸿

  在深山老林里自在攀援,或奋力爬上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或见缝插针找到一处“林窗”,然后“贪婪”地吸收热烈的阳光和丰沛的雨水,恣意成长着,留待勤劳的手艺人把自己编成一个衣篓、一个挎篮、一把椅子……这就是海南藤条的生命轨迹。

  这种精湛的手艺,因主要流传于海南黎族人民之间,被称为黎族藤编技艺。2007年7月,海南陵水黎族藤编技艺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入选第二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1月,海南陵水黎族藤编技艺更名为黎族藤竹编技艺。

  一个衣篓传三代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45岁的黎族人、藤编技艺省级传承人高丽珍至今还在使用外婆留下来的一个藤编衣篓。衣篓历经三代人,除了个别地方被老鼠咬过外,整体较为完好,颜色较之过去越发鲜亮。

  海南岛的气候十分适合藤类生长,智慧的黎族人民便慨然接受了大自然的这份赠予。高丽珍说,在物质还不丰富的年代,黎族家家户户就地取材,用藤编制各种生活用具。成书于民国时期的《海南岛志》就记述了黎族人“以露蔸叶编织为席,收贮衣服多用竹篓,织露蔸叶为篓以贮屑物,织藤竹小篓以为入市购物之用”。

  黎族藤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选材、处理藤皮、编织。选材的第一步是砍藤,而这一步的时间选择尤为重要。高丽珍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雨季天气潮湿,藤条不易保存,不但容易生虫,而且颜色会发黑,因此,在海南,11月至次年3月是砍藤的最佳季节,这段时间雨水少,藤条不但能够避免上述问题,还能得到充分曝晒,晒成浅白色,看起来美观,也有利于后期染色。

  海南藤编器具的原材料一般是棕榈藤,有红藤和白藤之分。红藤适合编织箩筐、篓等大件物品,白藤较细,适合编织小物件,例如挂件、果盘等。选藤时,应该挑直的、长节的、偏老一点的。

  如何保证编织的藤条粗细一致?其中也有窍门。高丽珍介绍,采集到的藤条要先剖成四瓣至六瓣不等,经削薄、晾干之后过刀,也就是让每瓣藤条逐一穿过同一个洞,利用洞口把藤条打磨得粗细基本一致。

  随着时代发展,一些手艺人也会给藤编器具染色。保亭的藤编手艺人大都采用传统染色法,即取自然之色染之。比如,想染红色,就将藤皮和苏木芯放在一起煮半小时;想染黑色,就把藤皮放入黑色的泥巴里“泡”上一整晚。

  染色的藤编物件很受市场欢迎。高丽珍高兴地看到,保亭许多年轻一代手艺人通过网络,把藤编的篓、果盘、汽车挂件等卖到了全国各地。

  海南藤编制品曾“出海”

  如果把藤编技艺放在更宏大的时空背景里,高丽珍外婆留下的藤编制品还算不上古老。事实上,海南藤编技艺早在唐代就登上了历史舞台。

  据史料记载,唐代时,广东儋州(今海南儋州一带)、琼州(今海口琼山一带)等地的人将野鹿藤编织成帘幕,手巧的甚至将花卉、鱼虫、鸟禽等图案融入其中,可见当时海南岛的藤编工艺已十分发达。唐代段公路在《北户录》卷三中说:“琼州出五色藤合子、书囊之类,细于锦绮,亦藤工之妙手也。”唐开元至宋元丰年间,藤编制品被岭南地区作为贡品进贡朝廷。进入清代,海南藤编手艺人队伍愈发庞大,工艺不断精进,藤编作坊数量很多。

  进入20世纪后,藤类国际贸易兴旺起来,新加坡成为重要的藤条转口贸易国,这拉动了海南藤条的出口。《海南省志·对外经济贸易志》记载,民国时期,藤是海南出口大宗商品之一。出口品类主要有黄藤、白藤、红藤、藤丝、藤片、藤芯等,陵水、儋县(今儋州)、临高、崖县(今三亚)、乐会(今属琼海)是主要产地。1958年至1980年,海南红藤、白藤出口量在几十吨至三四百吨之间浮动。

  陵水盛产藤条,自古就是海南藤编技艺最普及且成熟的地区之一。海南解放初期,陵水县城椰林镇解放路有许多居民编织藤竹用品出售。1956年,陵水创办了一家藤竹厂,以藤竹为主要原料开展生产活动,产品一度远销日本、荷兰、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20世纪末,藤竹厂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陵水藤竹工艺品有限公司,既生产传统藤编制品,也融入其他材料推出新产品,是省内知名的藤制品生产和出口企业。

  进入21世纪后,整体来看,海南各地的藤制品生产企业发展不太理想,多家藤厂陷入经营困境。整合资源、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破局的必由之路。

  海南藤编如何焕新出发?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的海南骑楼藤后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藤后公司)采访,只见五层高的小楼里摆着各式各样的藤竹制品。

  杨育萍是藤后公司总经理。2015年前她在广州经营藤编产品出口生意,其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就是海南的藤条。

  2015年8月20日,杨育萍踏上海南岛,决心立足海南藤竹编技艺,打造一个文化艺术产业品牌,把藤编打造成海南的一张名片。

  “想要让传统藤编焕发新的生命力,就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杨育萍举例说,传统藤编是用藤皮编,但藤皮较厚,且是扁形,不利于造型。她带领员工改用圆形的藤芯编制,并将藤编与贝雕、黎锦、瓷片等结合起来,做成手提包、手镯、耳环等物件,受到市场好评。她推出的一款藤编与黎锦相结合的手提包最近正在中东地区热销。

  为了让藤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在政府部门支持下,杨育萍主动发起举办产业峰会、论坛,携产品参加文博会、消博会等高规格展会;藤后公司还与昌江、保亭等多个市县合作建立生产基地,带动当地百姓加入藤编队伍。

  杨育萍还曾在海口骑楼老街开办一家展销一体的门店。展柜里的产品搭配好看的光影、好听的自然之音,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让产品自己“讲故事”。这样的设计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去打卡。

  传播藤编文化,也得走出去。杨育萍还记得,在法国巴黎“你好!中国 阳光海南”国际影像展暨海南旅游文化推介活动中,法国造型艺术家协会主席Remy Aron看到她的藤竹制品时表示,这些编织品既传统又时尚,符合低碳环保理念。

  而在保亭、陵水等市县,政府部门正在组织开展藤编技艺宣传和教学活动。正因如此,高丽珍的藤编制品有了源源不断的订单。

  未来,杨育萍希望有关部门能出台更多产业扶持政策,让手艺人留在行业内,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藤编。她渴望从五层小楼搬出去,去更大的生产基地、更大的展销门店,让海南藤编拥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海南鲜品·品鲜南海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本省新闻
   第006版:中国新闻
   第007版:中国/世界新闻
   第008版:文化周刊
   第009版:海南周刊
   第010版:封面
   第011版:封面
   第012版:封面
   第013版:封面
   第014版:海之南
   第015版:风物
   第016版:讲谭
   第017版:文化
   第018版:鉴藏
   第019版:行走
   第020版:文苑
   第021版:悦读
   第022版:随笔
   第024版:影视
传承千年的手上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