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纯子
海南作为中国南海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古建筑、历史遗址,如东坡书院、五公祠等,还涵盖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黎族的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和节庆仪式等。这些遗产不仅是海南独特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推动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海南的文化遗产分布广泛,种类多样。保护这些遗产,首先需要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保护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要“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为海南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方向和遵循。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统筹协调,将各类文化遗产纳入统一的保护框架之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步骤。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如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可以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加全面和精细的数据支持,通过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不仅能够更好地保存文化遗产的原貌,还可以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和传播,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静态的维护,更需要在动态中实现活化和传承。海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具备重要的活化潜力。文化遗产的活化不仅能延续其历史生命力,还能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可以将海南的文化遗产转化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这不仅能够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还能通过文化体验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感。例如,在保护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开发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化旅游路线,打造多功能的文化空间,使游客能够在参观过程中深入体验海南的历史文化,理解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复杂工作,既需要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支持,也需要工程学、材料科学等自然科学的技术保障。当前,海南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业人才储备仍显不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亟待加强。海南应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培训体系,培养既懂历史文化又掌握现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通过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专家团队,提升海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此外,制定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成一支稳定且高水平的专业队伍,是保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
法律法规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保障。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文化遗产的保护将难以落实到位。通过完善地方性法规和条例,建立起符合海南实际情况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框架,是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的前提。应加大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对于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应依法严肃处理,形成法律的震慑力。此外,法律宣传教育同样必不可少。可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使法律法规的落实更加顺畅和有效。
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构建全民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海南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进一步拓展资金投入渠道,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多方参与的保护格局。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保障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资金投入,同时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通过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开展文化赞助等方式,吸引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各界的参与,不仅可以丰富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来源,还可以在实际行动中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例如,可以通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活动,让公众直接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增强他们的文化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文化遗产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海南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关乎海南地方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系统化保护、活化传承、人才培养、法律保障和社会参与,海南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走向更加科学化、制度化的道路。以敬畏之心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既是对海南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承诺。这不仅有助于海南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了海南的独特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海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必将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文化力量。
(作者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作者单位为中共海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