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见
熙宁七年(1074年)的夏天显得格外炎热,王安石一家乘船离开汴梁,顺流而下江宁。此时正是江南生机勃发的季节,船像一把大犁划破了绸缎般的水面,两岸的风物打着旋涡向他扑面而来,花开得格外地热烈,就像要燃烧了起来。置身其中,王安石这才想起,自己已经有几年没有专心地赏过花了,都不知它们是怎么开出来,就已经谢了。此刻,船就像是不小心闯入了白居易的词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自熙宁二年(1069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后,在将近六年的时间里,王安石的神经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一个接着一个法规方案的起草修订,直到出台之后的跟踪、反馈与调适,他都不敢有丝毫的松懈,还要应对反对派一波又一波的攻击。连续的熬夜消耗着他血液里的精气,头发胡须都变得干枯,硬茬茬的没有了之前的润泽,连虱子都懒得在里面做窝了。为了国计民生,他并不在乎身体重量的消长,也不在意名位的升沉。他自认是一个谋大事的人,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职业官僚生活,不符合他对自己的想象。如果在一个岗位上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施展自己的抱负,他绝不贪恋压人的权势与优厚的俸禄,甚至把它们当作自己作为士人的耻辱。
早在童年时代起,王安石就跟随父亲辗转生活过许多地方,但让他魂牵梦绕的,唯有江宁。因为在三国时期,孙吴依借清凉山石壁筑城戍守,江宁也被称为石头城,正好与王安石的名字相应。江宁之于王安石,犹如颍州之于欧阳修,前者乐山,后者乐水,仁智互见。宝元二年(1039年),其父王益卒于江宁通判任上,因为家境贫困,无法扶棺返回临川故里,灵柩一度寄存在寺庙,后来才入土将军山。二十多年后,母亲吴氏病逝于汴京,王安石也将其归葬江宁,与父亲同垄。显然,他早已将这个地方当成自己生命的归宿。仁宗与英宗的时代,他屡召不起,神宗登基之初,召他为江宁知府。很多人都以为他会坚辞,没想到他一点客气也没有,很快就走马上任了,可见他对这座六朝古都的眷恋之深。
江宁既有江南苍翠的风物,也有繁华的市井光景、浓郁的烟火之气,还有东吴、东晋和南朝多个朝代更替留下的沧桑记忆。夕阳之下,英雄与美人的故事随江水婉转流淌,叫人心里五味杂陈。自然风物、市井人情、历史往事,三者水乳交融,构成了这座城市复沓的调性,如同多声部的交响与咏叹。一片叶子的凋零,一只燕子斜飞的姿态,一缕波光的漾起,似乎都有着悠长的韵味与无尽的含义。南唐亡国之君李煜的悲剧,和一阕《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更是给这座城市平添了无限的怅惘:“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真是诗意栖居的地方,让王安石深深着迷。他的家就在南郊的牛首山下,回到院子里,将衣服帽子一脱,曾经的宰相,便立即恢复了诗人的身份。
大约是这一年入秋的时节,天风萧肃,王安石登上了长江边的一处高坡,环顾四周,只见江流逶迤而下,如飘动的白绢;高耸的群峰相挽并立,气势磅礴。俯视脚下雾气缭绕的江宁城,诗人顿时生出了许多感慨,写下了一首题为《桂枝香·金陵怀古》的词章——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此词笔力遒劲,起承转合,收放自如。意象之致美,遣词之精当,体现着文学大家的修养。文如其人,由文字所带出的王安石,胸襟开阔,将天地宇宙的浩瀚吞吐于芥子之心,宏大的历史跌宕,与进行中的日常生活叠拼在一起,虚实难辨。画舫在高天淡云里浮游,白鹭在璀璨银河里起舞。归帆去棹,西风酒旗,繁华竞逐之中,悲恨交加的故事相续演绎,风流缱绻与断头溅血,荣华富贵与国破家亡,人间两极交集到了一起,令多情者唏嘘不已。六朝兴亡往事,都随流水远去,寒烟衰草凝结的翠绿,却让人触目惊心。全词气象宏阔,却又情感细腻,是一首登高怀古的佳构,也被认为是豪放派词的开山之作。宋人杨湜在《古今词话》中提到:“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三十余首,独介甫最为绝唱。苏东坡见之,不觉叹息曰:‘此老乃野狐精也。’”(吴熊和《唐宋词汇评》)虽然彼此之间政见不合,但读到王安石的金玉之作,苏轼还是由衷地赞叹,“野狐精”这样的称道,也只有同样修炼成精的词人才能说得出来。
王安石原以为,从此可以远离是非,隐迹林下,从事自己的著述,但安闲的日子才过了半年多,皇帝的诏令就下来了,让他返回京师,再次出任宰相职务。这次,向来难进易退的他,一点也没有耽搁,立马收拾家当启程。史书上说,从江宁到汴梁,他只用了七天的时间,其实哪有可能那么短,不过也是王安石从政生涯最快的应召。从他在中途写下的诗篇,便可以看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在诗中,欢悦的心情溢于言表,虽然没有达到李白流放归来时的“轻舟已过万重山”,但也是“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这个“绿”字,是经过反复推敲才确认的,可谓尽得风流,有画龙点睛之效应。而“明月何时照我还”,什么时候才能披着一身月光归来,这个意境更是美不胜收。在诗歌创作中,像王安石那样,兼有思想境界之深邃与语言修辞之精湛的大家,实在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