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荣
最近,一部悬疑题材的电影正在院线热映,那就是赵德胤导演的《乔妍的心事》。值得关注的是,这部电影改编自张悦然的中篇小说《大乔小乔》。作为著名的“80后”作家,张悦然一直坚持创作,出版了不少女性题材的作品,《大乔小乔》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事实上,近年来已经有大量青年作家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获得了巨大的曝光度和影响力。毫无疑问,青年文学的影视改编已经成为中国文艺界的一个热门现象,而《乔妍的心事》正是其中的代表。
青年文学的影视改编
蔚为风潮
在影视生产中,编剧的剧本创作处于电影制作的前期阶段,奠定了整个电影的创意基础。在剧本的创作中,一直有着原创与改编的划分。这些年来,文学的影视改编风生水起,而青年文学更是备受市场青睐,其中就包括网络文学和纯文学两个方面。
网络文学可谓是影视改编的重要对象,也是票房和收视率的保证。网络文学成为重要的IP资源,年轻的网文作者亦获得大额的版税收入。很多文学网站榜单上的小说都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尤其是电视剧,其中就包括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系列,猫腻的《庆余年》系列、辛夷坞的暖伤青春小说、顾漫的纯爱言情小说等等。
而更加偏向纯文学方向的青年文学作品,其被改编的力度也不遑多让。例如,笛安的“龙城三部曲”被改编成电视剧《龙城》,李娟的《我的阿勒泰》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而“新东北作家群”中作家的作品更是被频繁改编为影视剧:双雪涛的多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班宇的《逍遥游》被改编为电影《逍遥·游》,他本人还担任了电视剧《漫长的季节》的文学顾问;郑执的小说《生吞》被改编成电视剧《胆小鬼》。
青年文学之所以成为影视改编的香饽饽,或许与影视受众的年龄结构有很大关系。多个影视产业的市场调查显示,青少年是影视产品消费的主力军。青少年有着特殊的心理特征和情感经验,这倒逼着影视作品的内容朝着更年轻化的方向倾斜。相对于前辈作家,青年作家的创作更加贴近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而这正是青年文学被影视制作公司所看重的首要原因。
文学影视改编中的
代际经验
代际经验,是一代人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彼此相通的认知与行为模式,也代表着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它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们之间思想和行为的差异与冲突。刘勰《文心雕龙》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文学乃是个人经验与集体记忆的表达,因此最能代表代际经验的流动与嬗变。
青年作家处在一个观察和思考最为敏锐的年龄阶段,因此最能感知到时代与生活的变迁。青年文学的最大意义在于记录和书写新的时代经验。在世界文学中,爱尔兰女作家萨莉·鲁尼因为书写新一代的青年生活闻名于世,她的《正常人》被认为描绘了社交媒体时代青年的独特经验。而当这部小说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后,更取得了全球性的巨大影响。
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媒介文化生态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无疑有着与文学前辈不同的生活世界和情感结构,而这种代际经验也鲜明地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例如,网络作家柳翠虎的小说《半熟男女》和《装腔启示录》,就描写了一群在北京CBD(中央商务区)上班的精英阶层青年男女的“情场如战场”的故事,探讨了世俗物欲与亲密关系的复杂性。而当她的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时,这种充满了当代性的经验被更加直观地展露在观众的眼前。
而这种代际经验的差异性更为明显地展示在“新东北作家群”的作品中。作为“80后”的作家,双雪涛等人用写作回溯了90年代,用“子一代”的视角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创伤经验和历史记忆。他们的小说成为热门IP,相关的影视改编作品层出不穷,极具商业价值。当他们的文学作品与影视创作联动,也引爆了“东北文艺复兴”,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文学与影视创作之间
同中有异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有名言“媒介即讯息”。这句话的意思是:媒介自身就具有价值,它不仅是讯息传播的通道,还极大地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方式。文学与影视表面上看起来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它们本质上属于两种不同的文艺门类,有着不同的媒介形态和表意方式。
因此,即便一个文学作品和一个影视作品在内容上是相同的,其人物、情节和时空都一样,但是他们之间依然会因为媒介属性的不同而体现不同的故事形态和叙事风格。的确,虽然是同样的材料,也会因为烹调方式的不同而呈现完全不同的风味。翻译即背叛,文学被“翻译”成影视作品必然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背叛。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要求影视改编要完全复制原著。原著只是影视作品改编的基础,至于“怎么改”和“改哪些”,则要遵循影视创作的一般规律,发挥影视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青年文学的影视改编,必然是需要进行加工、调整和转化的。改编的过程,有时候是重新编织的过程,例如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原本是散文作品,故事性不够,那么主创就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增补,增加了人物和戏剧冲突。同时,改编也可能是删繁就简和变换风格,例如张悦然的《大乔小乔》在改编为电影《乔妍的心事》时就减弱了原著的残酷性和尖锐感。
影视作品是用运动的影像进行叙事,肯定有视觉方面的追求,这就让文学作品踵事增华,让故事以更加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电影《刺杀小说家》是青年导演陆阳由双雪涛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小说原著中已经涉及了现实社会与游戏世界的交错与互动,而当小说里的游戏世界被电影呈现在银幕上,则更彰显和放大了原著里的脑洞和奇诡的想象力,代表了中国影视创作的新方向。
总而言之,在文学与影视之间,存在着双向奔赴和双向赋能。一方面,文学为影视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叙事基础,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另一方面,影视也反哺文学,让文学得以破圈传播,增加了文学的受众和影响力。一个好的青年文学作品,是一个“无尽藏”,并不会因为影视改编而丧失其魅力,反而会因为影视作品的传播扩散开启“经典化”的过程,最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走近。在这个意义上,影视改编为青年文学的创作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未来可能性。
本组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