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赛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海滨的全新力作《李白的长安道》近期推出,这部著作以独到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深度挖掘了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精神世界,尤其是他与长安这座城市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李白。
本书既不是对李白生平事迹的排比,亦非一味追求戏剧化的诗人轶事揭秘。相反,海滨致力于为读者勾勒一幅生动立体的画卷,展现李白精神世界的丰富层次与深刻内涵。在这趟精神旅程中,我们将见证诗人既在鲜花与美酒中畅饮欢歌,亦能在困境与挑战中砥砺前行的独特魅力。
李白精神成长的里程碑
为何选取长安这一视角切入呢?海滨表示,在李白心中,长安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都城,而是永恒的政治梦想和精神坐标。长安,承载了李白对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渴望。“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海滨引用李白诗句,阐述了李白青年时代立志于世的决心,以及他将自身才华献予盛世的愿望。
海滨将李白与长安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对应李白三次重要的长安之行,以此构建起了李白精神成长的时间轴:开元年间,初次入长安,年轻的李白满怀壮志,试图以门客的形象博取王公大人的赏识;第二次,天宝初年,受诏入京,他怀揣帝王师的梦想,渴望成为辅佐明君的关键人物;最后一次,天宝末年,面对国家动荡的预感,李白挺身而出,欲向朝廷谏言警示。这三次长安之旅,见证了李白从自我追寻到家国担当的精神蜕变,也映射出唐代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
该书紧紧围绕诗人人生各阶段的关键性问题,以研读经典作品为切入口,层层深入,细细探究,内容新颖,富有启发。从早年的豪迈洒脱,到晚年对生死、隐逸的沉思,李白的诗文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他内心世界的变化轨迹。
从多个维度接近并理解李白
本书不仅是海滨个人学术成果的展现,更是对前人研究智慧的致敬与延续,是一次集中而巧妙的对李白研究的学术成果展示。本书通过讲述李白的人生故事,旨在以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李白与长安城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穿插展示诸多学术界对李白生平、诗歌的深入见解,为普通读者搭建一座通往李白精神世界的桥梁。
海滨在书中特别提到了几位学者的贡献,如安旗先生、薛天纬教授等人在李白生卒年争议方面的权威观点,确定李白享年63岁。此外,对于广为人知的《静夜思》不同版本的考证,以及《梦游天姥吟留别》题目正确的断句方式等,均进行了详细阐释,展示了一代代学者对中国文化传承中对待古籍文献的态度与方式,即尊重原文、审慎校勘、深入探究。
当代年轻人该如何深度解读李白呢?海滨提出“三步走”阅读法:首先,要沉浸于原汁原味的李白诗文。其次,是结合生平事迹,理解诗文内涵。再次,就是亲历实地探访,体验文化共鸣。他特别提及了自己最近探访的安徽省当涂县大青山,这里是李白的终老之所。海滨说,无论是攀登太白山感受李白在理想挫败后的孤寂感慨,还是漫步金陵城、长安城街头,都能让人真切体会到李白诗词中所蕴含的浓厚历史文化气息与个人情感色彩,进而产生强烈的共鸣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