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子昂 彭慧
中华文化影响力
《决定》
点击
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新世纪以来,Z代际成为主流,东南亚华裔青少年也成长为当地社会重要群体之一。此类人群大部分为25岁以下,是网络时代国外出生和(或)成长并入籍、有中国血统的二代(及以上)华人族群。他们自幼浸润于多元文化、数字媒体之中,有着不同于早期华侨华人的文化归属与意识。近年来,一系列出海的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多元化展现新时代中国文化的自信与活力,不断加强东南亚华裔青少年的中华文化认同。笔者来到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及越南四国进行了相关调研。
当下东南亚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对象主要为华语学校学生、大学生及教师等,采取量表性问卷与半结构性访谈,最后收集问卷有效样本超过1800个、深度访谈案例73例,呈现以下特征。
首先,在地生活中,东南亚华裔青少年的中华文化认同情况呈现以下变化。一是语言方面,掌握中文人数比例及使用频率较高,但不能直接显示其对中华文化认同度高。此群体学习过中文人数占比高达97%,使用中文和祖籍方言频率也较高,总是使用和经常使用占66.2%。但由于调研对象多为华语学校学生,98.9%由学校及家长安排学习中文,因此并不能直接反映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第二,日常生活中,中华文化相关活动参与人数比例较高,但参与频度很低,反映其生活中与中华文化有一定接触,但深度与主观能动程度不高。从人数比例上看,学习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华裔占比为76.2%。参与过春节、中秋节或庙会、游神、祭祖等传统活动占比84.1%。参加过相关兴趣活动,如书法、国画、武术等人数占56.7%。然而,对春节等传统活动参与频度不高,日常生活中书法等相关兴趣活动参与频度较低。
其次,网络生活中,东南亚华裔青少年群体偏爱使用中国App。一是中国App使用人数比例高。其中视频类App占比最多,高达78.5%。手游、电子商务以及社交类平台也占较高比例,如原神、小红书等。二是中国App体验感较好,且与当地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感呈正相关关系。统计显示,他们对中国App满意程度与喜爱程度均居于较高值,设计与内容符合其生活需求,而且乐意通过使用中国App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少人在文化认同方面认为,使用中国App有助于其加强和祖籍地之间的联系;在情感倾向方面认为,在网络上会因某个人的华人身份而对其产生好感;在文化传播方面认为,愿意通过网络向非华人宣传中华文化。分析可知网络生活中使用中国App体验感越好,中华文化认同感越强。
再次,祖籍地跨国活动参与与其中华文化认同间也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中国文化吸引力明显。一是近年来参加回访活动及有意愿者人数比例提升。问卷显示,有623人来过中国,愿意去祖籍地探访的有492人,比例较高。二是参加回访活动后印象好、认可度高,且有力推进了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问卷中,六项认可度均值都较高,分别为:会推荐其他人前往中国、如果再有去中国访问的机会会尽力抓住、如果到中国旅游或生活会很快适应、如果未来因为工作原因需要在其他国家居住会选择中国、如果听到对中国不利的新闻会感到压抑、认为去中国旅游本地人可能意识不到自己是外国人。分析可知祖籍探访认可与其中华文化认同的关系密切。回访正向作用明显,可促进其对中国的亲近感。
目前东南亚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特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当下东南亚华裔青少年群体文化认同有以下特点。
一是当地华裔青少年群体文化认同为双柱多元型。这是传统离散族群意识与新时期Z时代青年文化意识相结合的表征。双柱即在地文化认同与本族群文化认同“双柱并立”且不分主次,绝大多数华裔青少年对自身双重身份没有内在冲突感,“两种文化都好,如果是中华文化也会有亲近感”是普遍认识。多元则表现为数字时代青年文化身份的多样性与碎片化,他们在不同群体中寻找认同与归属感。不少受访者表示线上生活丰富多元,不仅喜爱使用中国App,海外流行软件也经常使用,其生活中呈现的社会关系与文化归属较复杂,“交友遍天下”是常见现象。
二是日常在地生活中,其双柱认同中的中华文化认同正在不断衰减。调查表明,语言掌握比例高不能说明其中华文化认同强,语言学习功利性更为突出,其文化传承功能式微。而现实生活中虽然马来西亚等国此类文化活动数量不少,但其参与相关活动频次较低,主观意愿及感兴趣程度不高。
三是此群体受中国App影响较深,其线上生活中对中华文化认可度高。中国出海东南亚各类App深受欢迎,其正向文化效能明显。如,小红书为一二线城市精致女性华裔白领或学生喜爱,抖音在城镇或农村华裔青少年当中普遍流行,B站是华裔大学生或高知人群的知识搜索引擎,各类游戏产品则为不少华裔青少年提供休闲娱乐。内容上,大多摈弃宏大叙事,涉及经典再造、生活方式、多元文化、异域风情等内容,在文化传播及涵化方面作用显著,其内附的文化观点、态度对此群体的中华文化认知与归属感有明显增强作用。
四是不少华裔青少年通过实地探访改变对中国印象,中华文化吸引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华裔青少年参与各类回访活动比例不断提高,大部分对回访态度呈两种正向态势,一是没有来过中国的群体对此感兴趣,他们普遍认为祖籍地是“很遥远”的地方,但心向往之,需要机会实践。二是访问过中国的人群均表示感受好、感触深,进一步提升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总之,随着在地化程度加深,当代东南亚华裔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中华文化认同衰减难以避免,但网络中与中国App的深度接触以及近年来火热的回访活动很大程度减缓了这一趋势。中华文化魅力无限,正以崭新方式、多元渠道辐射广大海外华裔人群。
(作者邓子昂单位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彭慧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