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灵 夏锋 杨东琛
《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奋力争当新时代改革开放示范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三亚经济圈“国际旅游胜地+自贸港科创高地”双引擎驱动。近年来,三亚经济圈各市县加快推动规划共绘、设施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空间共享,在重点规划方案、重点工程项目、重点制度创新、重点合作交流等方面均有所突破,统一规划的“引领效应”、制度创新的“乘数效应”、重大项目的“带动效应”、区域协作的“叠加效应”逐步显现。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建议把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旅游业协同发展、农业品牌共建、合作招商引资、政务服务一体化等影响深远的问题作为三亚经济圈区域一体化短期破解的重点,为中长期同城化发展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奠定基础。
以交通网络建设为切入点
实现基础设施共联的新突破
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形成“产业带动交通通道联系,交通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的突破口。以交通网络建设为切入点实现三亚经济圈基础设施共联的突破,可以削弱区域市场分割壁垒、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和资源配置优化,为扩大有效市场规模容量、提升市场运行效率和促进区域整体竞争力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助于形成一个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统一大市场。
一是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借鉴长三角等区域一体化设施联通经验,推动建立三亚经济圈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合力完善交通服务配套设施布局与建设,加快实现各市县之间和各市县内部的交通运输有效衔接。以G98环岛高速公路大三亚段扩容工程等重大项目为重点,进一步推动三亚经济圈交通便利化建设,打造三亚经济圈交通枢纽。尽快启动三亚经济圈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提升城际快速连通水平和联系强度,打造“轨道上的三亚经济圈”。
二是推动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有序共建共享,提升面向三亚经济圈的创新资源整合与服务平台辐射能力。提升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实现科研资源和数据的高质量开放共享。
三是推动旅游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进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涉旅场所的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改造。鼓励引导企业投资乡村旅游发展,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加快区域统一的网络和应用平台建设运营,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提升区域产业能级,推动区域智慧旅游设施共建、信息共享、资源共用。
以旅游、农产品等合作为龙头
实现产业共兴的新突破
产业兴则经济圈兴,产业强则经济圈强。按照“差异发展、特色明显、相互配套”的原则,整合各市县资源,稳步优化经济圈产业布局;积累经验,加快促进农业、健康产业、高新技术等产业分工协作和集聚发展。
一是合力打造区域性旅游品牌,打造世界一流地标IP,加大多层次、差异化的观光型、度假型、娱乐型、商务型旅游产品供给力度。整合海湾、沙滩、雨林等各类旅游资源,联合打造区域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区域“一程多站”旅游线路,实现“游一城”到“游一域”的转变。推动市县互为旅游客源市场,针对客源地市场地域特征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套餐。依托滨海游船游艇码头,打造陵水—三亚—乐东海上巴士和游艇航线;与乐东、保亭、陵水、五指山共同打造文化研学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动区域文化研学旅游集群集聚发展。
二是推动成立三亚经济圈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联盟,抓住区域品牌特点,加大品牌营销,实现品牌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保护。既要利用保护好现有的南繁、北纬18度等农产品品牌资源,又要开发新品牌。建设三亚经济圈农产品质量信用体系,推动经济圈内种植技术与产品质量标准化。联合建设经济圈农资废弃物循环利用中心等配套设施,建立统一的分拣、交易物流、精深加工、冷链仓储的服务体系,发展农产品产业链。
三是差异化发展区域健康产业。依托区域资源特色,结合资源分布特点进行差异化、多元化的产业布局,重点打造滨海康养休闲带、中医药健康服务贸易组团、南药黎药产业组团、南平医疗康养组团、海洋生物科技组团、温泉康疗养生组团等。
推进“三项机制建设”
实现“飞地经济”的新突破
“飞地经济”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治理工具。从国内区域一体化实践看,“飞地经济”有助于打破区域间的壁垒和隔阂,实现区域创新资源与产业结构互补。从三亚经济圈“两市三县”发展需求看,采取“一区多园”或“一园多基地”模式,实施项目落地“飞地模式”,有利于破解三亚“有项目、缺土地”、其他市县“有土地、缺项目”问题,实现经济圈产业差异化协同发展。
一是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持续创新、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多方受益、融通协作、合作共赢的新局面,探索在经济圈内建立以供应链、产业链为牵引,推进经济区和行政区划适度分离改革,推动一体化向纵深发展。鼓励园区探索共建共享合作新模式,通过共同组建市场化开发建设主体等形式参与经济圈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金融机构在经济圈内协同布局,跨区域开展业务。
二是完善土地等要素保障机制。健全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挂钩政策,完善建设用地二级市场,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和耕地占补指标圈内交易。树立以重大项目为导向的要素分配原则,对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项目、重大平台,优先保障用地、用能等发展需求。
三是完善财税金融政策支撑机制。探索建立全域各市县一体化发展财政资金专项库,统筹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内基建投资以及重大项目资本金,重点支持一体化重大项目;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经济圈重大基础设施和功能性项目建设。
围绕政务服务同城化
实现政务服务一体化的新突破
三亚经济圈要围绕政务服务同城化联办、信用市场一体化共建、监管执法跨区域共治,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加快构建“政务服务圈”,拓展政务服务合作的广度、深度。
首先,升级政务服务“全域通办”,将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由“跨域通办”升级为“全域通办”。制定《三亚经济圈高频事项“全域通办”工作方案》,将目前各市县区“点对点”合作协议拓展到三亚经济圈“两市三县”全域范围。
其次,探索行政许可全域互认机制。围绕经济圈内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投资中的高频应用场景,紧贴企业办事普遍需求,着力破解异地行政审批难以互通互认、行政许可事项重复办理等堵点问题,推进行政许可区域认可制度改革。创建区域电子印章,编制线下跨区域通办窗口高频事项办事指南,推进经济圈内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再次,协同共建数据枢纽。提高市县间线上政务数据互认水平,持续推动跨区事项线上办,让材料“线下跑”改为“线上跑”,为审批、修改材料提供便利,缩短审批时间。
最后,强化区域综合执法协作。建立信息快速交换、案件线索移送、执法协作联动、执法结果互认等工作机制;以联合开展市场监管、生态环境、道路交通等领域行政执法为突破口,加强联合办案、关联案件协查、委托调查取证,统一处罚裁量基准,共同开展执法行动。【作者潘灵系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教授;夏锋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海南大学分中心特约研究员;杨东琛单位为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海南省法学会2024年度法学研究委托课题(编号:HNFX(WT)2024-02)、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编号:Hnky2024ZD-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