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急需保护”到“非遗代表作”
拓宽黎锦文化传承发展之路
  身着黎锦纹样服饰的孩童。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供图

  ■ 刘冬梅

  黎锦是海南宝贵的文化遗产。2024年12月5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充分展现了我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彰显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以转名录为契机,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继续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让黎锦文化成为海南自贸港的靓丽文化名片。

  黎锦技艺转名录的重要意义

  从传承保护历程来看,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2005年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12月5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这是海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也是对海南前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可,有助于我们把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新动向,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好地实现与国际接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交流与互鉴。

  转名录有助于提高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提升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文化地位,还可为其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和保护者参与到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转名录可推动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促进学术研究和市场推广,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现代化应用和市场推广提供有力支持,助力乡村振兴。可促使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保护力度,确保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促进相关研究和学术交流,提升技艺的学术价值,为传承人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转名录可促进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与创新。通过建立传习所、培训中心等方式,培养更多的传承人,确保这项技艺得以延续;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使黎锦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

  黎锦文化的时代价值

  黎锦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黎锦起源于中国海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黎族妇女手工织绣的传统棉布,经纺、染、织、绣四步制成,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之一,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黎锦不仅是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黎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反映了黎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是黎族人民艺术人文精神的凝聚,蕴含着黎族人民文化价值观、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也是开启黎族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

  黎锦图案内涵丰富,多达百余种,是黎族妇女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用夸张、抽象化的手法对自然景象和生产生活进行描绘并转变为几何图形的艺术手法,反映了黎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艺术化地呈现了海南青山绿水的壮美。黎锦也是黎族织女秀美身心的艺术诠释,正是黎族妇女敏锐的观察力和巧妙的技艺表达,才使得黎锦如此生动鲜活,彰显出浓郁的地域艺术审美情趣。

  黎锦在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海南不断加大投入,开办黎锦技艺传习馆,并建设培训基地,培养了一批批黎锦传承人。从2012年起,黎锦技艺开始作为一门课程走进海南各地中小学校园。此外,海南还不断推动黎锦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展示黎锦,并将其作为“国礼”赠予海内外嘉宾等‌。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黎锦的知名度,也促进了其文化的国际传播。

  做好黎锦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

  近年来,海南通过政策支持和立法保护,确保黎锦技艺的系统性保护和传承,通过举办黎锦文创设计大赛、民族时装“村秀”、开办黎锦技艺传习馆和培训基地等多种方式,赋能黎锦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如今,转名录为黎锦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是推进“非遗+文创+旅游”融合‌。政府部门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外,可通过“非遗+文创+旅游”的融合开发,积极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旅游线路,在节庆、文体活动时组织黎锦技艺传承人参与展示展演展销,充分借助文博会、消博会等平台,开展黎锦技艺等活态展示,进行国内国际文化交流,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和知名度,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和活力,增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对外影响力,推动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2年以来,昌江黎锦时装秀连续3年压轴登场消博会闭幕仪式,推动非遗与现代时尚相融;2023年黎锦技艺亮相国际旅交会,让黎锦绽放新光彩。作为美观又实用的特色伴手礼,黎锦正出现在海南各大旅游景区景点、热门商圈以及机场等地,为文旅融合与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与传承‌。海南投入大量资金开办黎锦技艺传习馆和培训基地,鼓励支持黎锦等非遗人才到省外学习,参加黎锦国际化人才培养班,加强非遗人才的培养。通过培训班、国际人才培养班等方式提升技艺水平,培养黎锦传承人,提升非遗人才技能水平和市场化运作本领,为黎锦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血液和能量,为黎锦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注入人才活力。

  三是促进市场化经营‌。鼓励传承人开设公司、合作社,实施市场化经营,如五指山市的刘香兰在五指山成立了黎锦技艺非遗工坊,摸索出“在家织锦,在家创收”的模式‌。昌江黎族自治县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展示和销售黎锦文创产品,带动农户就业增收、脱贫致富‌。在合作社展销馆里,新潮黎族服饰及带有黎锦元素的围巾、包包、耳饰、发饰、手镯、抱枕等各类文创产品琳琅满目。

  四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提升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国际影响力。作为靓丽的文化名片,黎锦走上国际舞台,在多个国际时装周上精彩亮相。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走进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非遗人才,赴意大利、新加坡、日本等多国进行过黎锦文化展示展演。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助黎锦,向世界更好地讲述海南故事、展示中国文化魅力。

  五是文化教育与普及‌。在学校和社区开展黎锦技艺的普及教育,鼓励年轻人学习并传承这项技艺。例如,在各乡镇中小学校设立黎锦培训基地,利用学生课后时间传授黎锦技艺‌。五指山市设立了22处非遗传承学习场所,全市14所中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实现非遗传承人群“老、中、青、少”年龄层全覆盖,全市掌握黎锦技艺人数超过3500人。

  六是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传统工艺想要拥抱更大的市场,就必须读懂当下“潮流密码”后进行创新。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是对传统非遗最好的传承。近年来,海南不断加大扶持黎锦产品开发、生产工艺创新及包装设计,特色黎锦文创产品不断涌现。持续推进传承保护和创新,让古老的黎锦融入现代生活,推出更多时尚化、潮流化、年轻化、国际化的黎锦文创产品,让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海南黎锦,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作者系海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海南大学海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中国新闻
   第006版:中国新闻
   第007版:中国新闻
   第008版:理论周刊
   第009版:理论周刊
   第010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策划 礼赞新中国 奋进自贸港·省烟草专卖局篇
   第011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策划 礼赞新中国 奋进自贸港·环湾新城篇
   第012版:专题
突出海南职教特色 助力自贸港建设
拓宽黎锦文化传承发展之路
讲好巾帼英雄冼夫人故事 用好海南特色思政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