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报记者 卓兰花
1987年8月,海南行政区人才中心成立。从当年8月至年底,人才中心的来函高达5万多件,接待来人来访多达1.2万人次。而原先中心的六、七名工作人员显然不能胜任如此繁重的工作。海南建省筹备组主要负责人紧急召集行政区组织部和人事局的负责人决定,组织部青年干部处和人事局人才中心的17名工作人员合署办公,并以海南人才中心的名称对外。
“1987年下半年,虽说还只是开展建省筹备工作,但海南在全国却迅速掀起了‘三大热潮’:考察热、投资热、人才热。最热的,莫过于‘人才热’。”现任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就业局局长的林志向,讲述当年海南人才中心的壮观景象,仍难抑激动。那一年,30岁的出头林志向担任海南人才中心主任。
一开始,人才中心每天只收到二三百封信函,接待二三十人来访。到了9月,情形突变。不到一个月内,发展到每天收到千余封信函,接待来访上百人。
9月中旬,人才中心搬迁到后来的省委对面的行政区组织部招待所二楼办公,那是座五层的小灰楼。“这里邻近军区二所、农垦三所,便于接待和解决来访人员的住宿问题。”林志向说,当时只有两间办公室,后来求职人员太多,又增设了两间办公室和一间会议室。林志向说,“当时上岛求职的人,第一站就是奔向人才中心的会议室,这里可以说是海南人才市场的雏形。”林志向说。
海南人才中心的17名工作人员编成了三个组,分别负责求职人才的接待咨询、信函处理、分类登记造册等工作。
这时,一个关键性人物对海南人才中心的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就是海南建省筹备组组长许士杰。
林志向回忆,许士杰相当重视人才引进工作。他要求人才中心对于来函要做到“每信必答,每函必复”。可是,堆得如小山一般高的信件,仅靠这17名工作人员手工操作,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回复完成的。
有人出了个主意,下班后把信函带回家拆看、回复。于是,林志向和同事每天都抱一大摞信件回家。“明明是超负荷工作,却没有一个人抱怨。”林志向说。
一次,一位身穿着浅灰色夹克的中年人走进人才交流中心,他没有惊动大家,翻看了人才档案库上的“人才登记表”,又看了一些来信来函,并和身旁几位求职的青年人亲切交谈。当他发现成千上万的信件从接收、复函,发商调函,建立人才档案库,全靠人才中心的十几个同志手写时,他吃惊不已,赶紧把人才中心主任林志向找来了解情况———这人就是许士杰。
没过几天,许士杰让财政部门划拨了10万元办公经费给人才中心,并提出了要引入计算机管理人才信息的问题。
“我记得到1990年,库存的人才档案有18万份左右,外界称‘十万人才下海南’估计缘此而来。”林志向说。
林志向回忆,建省前后在海南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落脚的,不过几千人而已,与亲身来海南求职和来信来函求职的数字差距甚远。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海南“房地产热”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分流了不少求职者。这时,海南人才中心的压力才稍有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