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关系每一位未成年人的切身利益,在今年的省两会上,如何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议题,“校园安全”、“未成年人保护”等关键词频频被提及。
■ 本报记者 李佳飞
近年来我省未成年人溺水事故、食品安全问题、性侵案件、校园暴力事件等时有发生。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织牢校园安全“防护网”成为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溺水事故频发,
监管需要人人参与
据不完全统计,在所有值得关注的未成年人安全事故中,溺水事故最为多见。尽管教育等部门三令五申,近年来我省未成年学生溺水事故却未停止发生,其中,海口某校一名初中生就曾在学校的泳池内溺亡,教训惨痛。
校园外的溺水安全事故更多,例如去年暑假期间,海口新埠岛南渡江出海口、海口沙坡水库两地,接连发生两起未成年人落水溺亡事故,溺亡学生家长痛不欲生。
为减少悲剧发生,教育主管部门曾要求各中小学校检查校园周边的江河溪涧、水塘、水库、水渠等,在危险水域醒目处设置防溺水安全警示标志牌或提示语;主动争取相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支持,通过聘请义务监督管理员、设置学生下水举报电话等方式,建立和完善目击者报告和奖励制度等,强化巡查监管。
然而,总有不幸。据统计,近年来海口学生溺亡事故多呈现以下“六多规律”:多发生在周末、节假日或放学后;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多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等野外水域;多发生在学生自行结伴游玩的过程中;多发生于小学生和初中生;男生居多。
“未成年人安全问题,人人都是监督员。”海口市教育局基教处副处长赵晖表示,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要求各中小学强化安全教育和采取防范措施,另一方面,也希望社会各界,包括社区居委会、医院、社会公益机构和组织等,共同关注未成年人安全问题,杜绝悲剧发生。
性侵案引关注,
未成年人缺乏维权意识
去年以来,全国校园性侵案件亦多次见诸媒体。与此同时,海口市龙华区教育局去年对13岁至16岁在校学生开展的一项关于“性与生殖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的性教育普遍比较缺失。
有专家分析,未成年人遭遇性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孩子年纪小,没有反抗自救的能力,容易受到恐吓和控制;二是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三是社会监管和保护力度不够,作为易受侵害的一个群体,家庭和学校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是十分有限的。
此外,团海南省委年前做的一项调查同样显示,78%的学生不知道校园安全报警电话;61.2%的学生不知道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和12348法律援助热线。一方面,学生们希望所在学校不断改善教育环境,保护其受教育的权利和人身安全等;另一方面,又缺乏主动获取校园安全知识和维权的意识。
对此,省政协委员罗荣建议,应重视建立多重体系,保护未成年人安全,尤其要防止未成年人被性侵,例如强化村委会、居委会对未成年人家长的教育、宣传责任,在小学、幼儿园及中学设立防止性侵的课程,让孩子有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同时懂得在受到侵害后如何自救及报警,把损害降到最小;建立教师与女学生之间的行为规范以及受害家庭的协助机制等。
食品安全不容忽视
除了溺水事故和性侵案件外,学校食品安全问题同样引起广泛关注。
有数据显示,我省现有的2337家中小学校食堂中,有两成以上属于无证经营。学校食堂存在食堂设施设备不全、面积不足、离污染源太近、拿不到餐饮服务许可证等多方面问题。
而学生食物中毒事件亦不是个例:2013年1月17日,海南华侨中学多名学生出现细菌性食物中毒症状;9月26日,华中师大海南附中13名学生出现食物中毒现象;11月13日,儋州市白马井中学部分学生在该校食堂就餐后,陆续有54人出现发烧头痛、呕吐等不适症状……
对此,海南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建议,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学校食堂基础建设和食品安全工作,落实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法定要求,切实抓好学校食堂建设。
就学校食堂监督和管理方面,海口市一中校长厉春建议,建立日常用餐检查机制。海口一中目前对学校食堂实行分级管理,学校的体卫艺处专门负责校园食品卫生监管,政府卫生部门的检查人员和校医会定期对食堂的食品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学生也成立了检查团,对他们自己吃的食品进行检查,“做到有一套日常监管检查的机制,从食材购入到食物的烹饪、出售,每个环节都有人对学生的用餐安全负责”。
“织牢校园安全‘防护网’关系每一个家庭和未成年人的切身利益。”海口市民王先生认为,织牢校园安全“防护网”一方面是要防止学生在校期间发生伤害事件,另一方面,也希望学校做好安全常识教育,例如交通安全教育、游泳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饮食安全教育、用电用气安全教育、实验、实习及社会实践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等,“让每一个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安全常识,学会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