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三严三实”作为习惯来养成
好习惯成就好品性,好品性成就好业绩。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严不起来、实不下去,言行不一、表里相背,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缺乏党性锻炼修养、缺乏对权力的敬畏、缺乏使命责任担当。党员干部肩上有千斤重担、身后有“千军万马”,无论是加强作风建设,还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须臾离不开“严”、“实”二字,没有一种严字当头、实干为先的虎气和闯劲,很难干出一番事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不仅要喊在嘴上、体现到行动上,更要作为一种良好习惯来养成。要自觉认同,把信仰信念搞得更坚定些,对自身要求更严格些,把工作抓得更扎实些,对用权看得更谨慎些。要自觉把“严”和“实”作为“防火墙”和“助推器”,真学、真信、真用。不管形势任务和环境怎么变化,都要坚持不懈,“咬定青山不放松”,坚信严是爱、松是害,以对党的事业和同志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部属,严格抓好工作,做到严下先严上,严人先严己,严在平时,严之得法,自觉做到说实话、报实情、出实招、求实效,把一切工作往深里想、往实里做。还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静气和韧劲,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原则、经得起挫折,把严和实进行到底。要身体力行,勇于向有悖于严和实的思想作斗争,敢于向违背严和实的错误言行“亮红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严和实的好作风、好习惯、好品性。一旦形成自动程序,进入潜意识,习惯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在不知不觉中指挥和支配着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
把“三严三实”作为价值观来培育
价值观作为一种人生的取向、追求和目标,更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作风建设的要求,不仅要落实为制度,更要升华为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论述,正是从价值层面对作风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谋事”“创业”“做人”“修身”“用权”“律己”囊括了党员干部工作生活的各个层面,“严”“实”二字无疑是改进作风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的过程。把三严三实作为价值观培育,既需要各级组织把严和实作为一种鲜明的导向确立下来、树立起来,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承和宣扬,努力形成求严务实的良好政治生态,更离不开每一名党员干部自觉自省,以严为荣,以实为乐,孜孜以求,躬身践行。要立说立行,即知即改,决不能当“墙头草”、“变色龙”,不赶浪头,不看来头,不等待,不观望,不给自己找任何借口和理由,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做起,把手头上正在做的事情严起来、实起来。要点滴做起,小中见大,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从不涉足不健康场所,不贪占小便宜,不发牢骚,不讲怪话,不讲空话、大话、套话、假话等这些容易忽视的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在规范言行举止中提高自己,升华价值追求。要敢于担当,从我做起,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做到“任凭风浪起,我有主心骨”。老老实实、扎扎实实、踏踏实实,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对背离党性原则的言行有鲜明的是非态度;面对软弱涣散敢抓敢管、动真碰硬,面对歪风邪气坚决抵制、绝不退让,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带动部属和群众。
把“三严三实”作为一种境界来追求
加强思想道德和品行修养,是一个伴随终身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应该坚持不懈,修养终身。周恩来同志制定的七条《我的修养要则》,简洁明了,易于实践,他手书全文,放在案头,一生用来勉励自己。陈毅同志则把自己修养的座右铭“满招损、谦受益”、“莫伸手”、“终日乾乾,自强不息”镌刻在砚台上,警戒督促自己时刻注意,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伟人尚且如此,我们党员干部则更需把自己的思想品行修养贯穿于工作生活的全过程。特别是在大力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党员干部更要率先垂范、勇于担当,自觉把“三严三实”作为加强修养的镜鉴和对照。坚持不懈的追求“严”和“实”的率性人生和崇高境界,真正使“严”成为慎独慎微的自律、勤于自省的审慎、严守纪律的敬畏和坚持党性的觉悟,把“实”体现为脚踏实地的干劲、敦本务实的精神、敢于担当的态度、实实在在的业绩。党员干部有了“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态度,才能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担当重任、创造实绩;有了“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警惕,才能经得起比“酒绿灯红”更为严峻复杂形势的诱惑、侵蚀和冲击。
从今天的视角看,党员干部只有始终坚持把“三严三实”作为人生信条来坚守,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才能将他律变为自律,变外在规则为内在价值,真正将改进作风落到实处,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作者单位:武警海南省总队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