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司玉 通讯员 黄祥
“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来接触一门全新的学科——英语。”9月2日上午,定安县中瑞南岭小学教学点(以下简称“南岭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迎来了开学第一课。讲台上,老师穿着艳红色的上衣,笑容灿烂而大方,如同一抹亮色风景。这是刘金凤,扎根于此已近30年。
南岭小学位于母瑞山深处,此处山高路远道难行,从此处驾车到定安县城需要近两个小时。山区的教学环境比不得城市,没有充足的教学和娱乐场地,学生教室和老师的办工场所全浓缩在两栋平顶砖房中。
而刘金凤最初的任教环境比现在还艰苦许多。1987年9月,刘金凤来到南岭小学任教,和其他老师一样住在简陋的宿舍里。“由于学校位置偏僻,周边十几公里都没有市场和商店。”她回忆,最初学校没有食堂,老师们在校园里开辟了一方小菜园,种上菜心、地瓜叶和木瓜等几样家常菜,到了饭点,便摘菜搭伙做饭。而每天放学批改完作业,还得下地浇菜抓虫。“有时一天下来,累得直不起腰来。”她说。
当时,除了生活环境艰苦,任教工作也给了刘金凤不小的挑战。“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山里多是苗家孩子,来上学时大多不习惯说汉语。”刘金凤说,自己作为学校里唯一的汉族教师,心里十分忐忑。由于存在语言障碍,她即担心孩子们听不下课,也害怕他们不愿意和我交流。为此,她在课堂上增加互动,让孩子们更加投入听讲,在课后常找他们聊天谈心,陪他们玩跳绳,做游戏,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山里的孩子天性活泼自由,难以自觉遵守课堂秩序。刘金凤总一遍遍耐心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并及时表扬每一个小进步。这样“恩威并施”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发生极大的转变。在该校校长盘佳呈的印象里,曾有个叫做盘小凡的学生,很调皮捣蛋,上课时小动作不断,一会玩玩文具,一会揪揪同桌的头发,老师们都头疼得很。他说:“但这个孩子被刘老师教得特别懂事。”
盘小凡在三年级时成为刘金凤的学生,最初在课堂上十分闹腾,总影响别的同学听课。“看到小凡玩闹,我就马上点他回答问题,让他意识到正在上课得守纪律。”刘金凤一下课,便马上找小凡谈心,给他讲名人好学的故事,鼓励他珍惜学习机会。同时,小凡不爱做作业,字写得潦草,刘金凤便在每天放学后留下来陪他重新写。“最初小凡生闷气,处处顶嘴作对,但我不批评他,还常表扬他知错就改,久而久之,他越来越自觉。”刘金凤说,最让她惊喜的是,后来小凡完成作业后,如果自认为不够认真工整,便在本子上打个大大的叉,重写一遍后再交。
山区教育资源落后,师资不足,一个老师兼任几门课是常有的事。2011年,南岭小学开设了英语课,但学校里没有英语专业的老师,甚至有些老人从未接触过英语。读书时英语基础较强的刘金凤自告奋勇,担任英语教师。上课前,刘金凤总在家一遍遍跟读磁带,并查透课文中所有知识点,力求以最好的状态教授学生。功夫不负有心人,近两年,南岭小学的英语期末考试平均分在全定安范围的小学中始终保持着前20名的成绩。
今年,刘金凤已有51岁,由于长期教书伏案,留下了腰疼、颈椎痛等病症,但她仍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成为乡村课堂上一抹亮色风景。她总说:“山里的孩子太需要老师,而我为他们做的还太少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