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海南解放后,黑龙江省巴彦县人庞月江服从部队调动来到海南岛,然后驻守三亚西岛,娶了岛上女子为妻,先后生了五男一女。一家人后来还在西北地区工作、生活,回过东北老家,上世纪80年代重返西岛定居。
参加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
一打仗就穿新军装
年过6旬的西岛居民庞永青,一直珍藏着父亲庞月江留下的立功证明书、军校毕业证和预备役军官兵役证等遗物。这些老物件上仍贴着父亲年轻时的照片,六七十年的岁月已让它们显得漫漶而模糊。
“我父亲是1947年当的兵,参军7天就打仗,在辽沈战役围困长春的战斗中,是一名特等射手,后来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四步兵学校学习,毕业后随部来到海南岛,被调往西岛驻扎,挖防空坑道,他还立过三等功,当过排长。”
据庞月江生前对子女们的讲述,每次一打仗他就穿新衣服,上级以为他开小差,贪生怕死,后来找他谈话,才得知他从小就没穿过新衣服,而且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所以才将新的军装穿上。
不苟言笑、不善言谈的庞月江,偶尔会跟孩子们讲起一些难忘的战场经历。譬如,有一次敌我双方都弹尽粮绝后,打起了“肉搏战”,最后他们获胜;还有一年冬天,他们守的山头被攻,伤亡惨重,剩下的人不多,战友刘德运被飞弹打断了腿,拉住庞月江的手叫他先走,连长也让他赶紧撤。庞月江请示连长同意后,扔掉枪支和大衣,背起战友走了八九里路,来到我军的后方医院,当时医院已撤走,院子里还有一匹瞎马和耙犁。庞月江便用瞎马和耙犁拉上刘德运,追上大部队,为此还立了功。
庞永青向记者出示了一份材料。那是10年前,海南军区干事张健上西岛找到庞月江,根据其个人的口述和相关证件,整理了一份简历,才得以了解庞月江的人生轨迹:
1947年3月,庞月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独立七团的一名战士,11月在吉林井家台子战斗中出生入死,荣立“一级战斗英雄”大功一次,12月被编入第四野战军一四六师四三六团二营六连,连长是邵希远。
1948年3月,庞月江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解放战争年代,庞月江当过副班长、班长、副排长,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湖南衡宝战役、广西剿匪战役,1950年8月进入位于桂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四步兵学校学习,195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南军区崖县(今三亚市)西瑁洲岛(即西岛)守备队任一排排长。
庞永青说,在西岛上,父亲和母亲陈井妹经人介绍认识,1955年结婚,1956年生下了他。
去西北,回东北
用地名给孩子起名
庞永青出生不久,就因父亲调往西安的军委测绘局第一分局,到青海工作,便随父母离开海南,于是他的名字里有了一个“青”字。
1959年,庞月江转业到位于西安的军委测绘局第一分局,在那里生了第二个儿子,于是起名为庞永安。庞永青说,老二一家目前住在黑龙江省巴彦县天增镇大河村,也就是老家。
后来,庞月江被调往位于哈尔滨的军委测绘局第二分局工作。于是,在那里出生的老三,自然也就取名为庞永滨。
“1960年,干部下放支援农业,母亲先回到了农村。当时的粮食紧张,在农村挨饿。”庞永青说,“第二年2月,我父亲也回乡务农,一待就是20多年。一家人在大河村种田为生,由于当地缺水,无法种植水稻,只能种些耐旱的玉米和高粱;住的条件很简陋,墙体是用土砌的,房顶铺的是茅草。”
在老家,老四庞永河(因大河村而得名)和老五庞永彦(因巴彦县而起名)先后出生。
1969年,庞月江夫妇有了唯一的女儿庞永丽,她应该也是唯一一位名字里没有地名信息的孩子。
在个人档案丢失的年代,庞月江给儿子们起的名字,成了记录他人生轨迹的符号。
重回西岛度晚年
庞永青告诉记者,1983年,他的外公病重,收到娘家来信,母亲便先回三亚西岛。第二年,老四庞永河也来到西岛,庞永青他本人仍在大河村种地。
庞月江再次回到西岛是在1986年12月,那年他已经61岁,此后以做木工谋生。
迁居三亚西岛后,庞永青想将父亲的档案调到海南来,便由三亚民政局出具证明,可是到黑龙江省巴彦县去办理时,却找不到父亲的档案,原来档案不知何时已经丢失了。
2013年,庞月江在西岛去世,享年88岁。
庞永青保留父母的唯一一张合影是2005年至2006年间,在自家院子里拍的,相片中的两位老人一脸安详,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讲述个人过往的他们,或许已经将一切都交给白发和皱纹,岁月长河中的甜酸苦辣,也一并交付西岛的海风了。
2015年,陈井妹离开人世。夫妻俩的坟茔都在西岛。
目前,庞家除了老二庞永安住在黑龙江,老三庞永滨常住三亚市区之外,其他人都住在西岛上,幺妹庞永丽还嫁给了岛上的苏姓人家,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孙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