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19年07月08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2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库全书》编修吴典故居
巷道深处隐古宅
高空俯瞰吴典故居。 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特约记者 龙泉 摄
吴典故居内部梁架结构。 许晶亮 摄
吴典故居房屋之间的宽阔庭院显得宜居,能够给人安全感。 黄一笑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张期望 通讯员 黄一笑 许晶亮

  府城,是海口不折不扣的老城区。纵横交错的巷道两侧,满是各式各样的民房,小饭馆、茶店、服装店让这些巷道充满了人间烟火味。让人惊喜的是,在这些巷道里转悠,你会冷不丁发现旁边就是一处文物,每一条巷子都充满了历史厚重感。

  草芽巷,没有忠介路、文庄路那样让人耳熟能详,但是藏在这条巷子里的清代进士、《四库全书》编修吴典故居,绝大部分海口人都知道。这座300多年前建设的宅院,其同时期建筑早已荡然无存,而她依旧留存在这条被改建了无数次的巷道深处。

  老宅历经岁月洗礼

  从忠介路中间路段向东可拐入草芽巷。在不到4米宽的巷道里步行两三百米,爬上一座现代民居的二楼,整座吴典故居就呈现在记者的眼前。屋顶没有太多装饰,跟琼北民居屋顶并无太大区别。占地面积达6000多方平米的吴典故居,深藏在一片新建的现代民居中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推开老宅大门,在正屋神龛之下,吴典夫妇的画像挂在上面,正屋两侧挂着两幅出自其后人之手的书法作品。

  历经岁月的洗礼,吴典故居已不复从前。但是大宅门上铜制的把手,屋檐精巧别致的雕花,屋角造型独特的摆件,古色古色的八仙桌,无不仍在展示老宅曾经的辉煌。

  据琼山区旅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吴典故居属于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是海南典型的清代土木建筑,原有四座路门,呈一字形连排在一起,坐北向南;东西两座路门,每座左右各有门房一间,中间两座每座各有一间,每座路门自带小花园。每座路门之内,各有一列正屋3间,正屋的左右和最后边的一部分地面有横屋环绕;每排正屋的前庭和后庭左右皆有拱门相通,从而构成了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又是各立门户自成系统的个体。这在海南古建筑住宅设计中是少有的。

  目前,吴典故居保持最为完好的一栋要属第四座,约占地1200平方米。门上是考究的雕花,主梁坚实耐用,石砖纹理细腻,屋脊龙飞凤舞,可谓是清代海南宅院的活化石。据老宅内的吴典后人介绍,吴家大宅异常牢固,建成以来经历了台风摧残,却连一条檩一根桷都没换过,基本保持原貌不变。梁柱乌黑发亮,可见当年材质的上乘。

  历经300多年

  坊间传闻,吴典故居主体大约于乾隆五年(1740年)完工,后世屡有增建。时间已经过去300多年,这座古宅至今还在发挥着其居住功能,几乎每一间保存完好的房间都住着人。这些住户中,有的是吴典的后代,有的是外来租客。

  大部分吴家后人都到外面去谋生了,但是这些房子一直有人在住。今年80多岁的周妚尾,在吴典故居住了70多年。在周妚尾的记忆中,这座古宅每年春节是最热闹的,吴典子孙后代回到老屋,祭祀先人。

  据当地村民介绍,吴典故居第二座宅院右边房门的上厢房,是吴典出生的房间。吴典中进士后,在府内加盖“宝墨楼”“赐砚堂”等,但几经战乱,早已荡然无存。在海南岛被日本占领期间,吴典故居一度被日本军队当做马厩。海南岛解放后,吴典故居被当地政府接管,成为琼山纺织厂的厂房。如今,已有一部分的房屋交回给吴家管理。

  2011年10月,海口市将吴典故居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2015年11月,宅院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对于这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海口市文物部门已启动吴典故居现状调查工作,未来将对其展开修复。

  吴典故居是如何建成的?至今是府城当地百姓津津乐道而又有些疑惑的事情。在府城地区,至今还流传有“白马引路”“堪舆大师报恩”等传说。据传,吴典的祖父吴福,原是琼山地区十字路马定村人,平时除了做农活,还制作豆腐到墟市上贩卖,为人善良,乐善好施。有一年,一位自称堪舆名师的江西人,在十字路集市设摊算卦,日子过得很窘迫,欠债落难,吴福救助了他。这位大师临走时郑重嘱咐吴福,要他离开此地来府城谋生,必有大福。

  清乾隆年间,吴福举家迁至琼山府城,在县衙荒坡一间年久失修的“报恩寺”暂时安家。一边割草替人饲养马匹,一边制作豆腐贩卖。有一天夜里,吴福听到窗外有马蹄声,恍惚看到窗外有一匹马在喝大缸里的豆腐水,便赶忙出门赶马。这时白马跑到一个草堆上就消失不见了,而野草里却露出了许多金银财宝。以制作豆腐为生的吴家就此发达,加上吴典之父吴必位善于经商,他的雕刻技艺也远近有名。有了资本的支撑之后,吴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富甲一方。

  大宅走出大学问家

  府城地区自古就是琼台福地,人才辈出,吴典是其中之一。1740年8月,吴典出生,家中排行第二。据《琼山文史资料》记载,10岁的吴典顽劣却又聪颖过人的个性,名闻府城地区。贪玩、逃学、骂人、打架,样样少不了,家人曾对他深感失望。幸得塾师周继才的耐心教导,吴典终于改掉恶习,刻苦攻读,学业大进。1754年,吴典参加童子试,名列第一,吴典“过目成诵,一目十行”的美名也由此传开。

  1765年,26岁的吴典遇到一个对他的科举之途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物,时任广东学政使的翁方纲来琼设考,选拔人才。据说翁方纲览其文后惊叹道:“虎子有食牛气!”于是,吴典有幸成为拔贡。这年8月,吴典第一次跨越海峡,参加广东乡试,中试举人。1769年,而立之年的吴典,赴北京参加礼部的己丑科考试,他不负众望,殿试名列二甲第47名,赐进士出身。

  1773年,清乾隆皇帝启动编纂《四库全书》工作,当时担任翰林院编修的吴典被选拔参加编纂工作,成为唯一参与纂此书的海南人。1782年2月,与其他出色的编纂者一样,吴典被“赐宴文渊阁”,赏《文渊阁赐诗》、笔10管、墨10笏、龙尾砚一方、玉如意一柄、文绮10副、龙缎二匹(为父母各制衣一袭)。据吴典后人介绍,吴家至今流传《赐派诗》就是由吴典获赐而来的。吴典一生除了参与编纂《四库全书》外,还参与了《国史》编纂和《永乐大典》的补编工作。

  吴典之所以能让家乡人念念不忘,还要归功于他不遗余力奉行的善行。1771年吴典第一次回乡省亲时,曾协助其父吴必位、其叔吴必禄募捐白银对家乡的雁峰学社进行一次大规模修复。吴典在京都任职时,他与海南同乡好友、进士王斗文等联络琼籍在京人士,在北京筹建了琼州会馆,为海南人建立一个立足京城、扩大对外交流重要落脚点。1787年,吴典在家居丧(其父1784年去世)期间,曾出巨资为恩师周继才的家乡邕阳村修建三座大桥,又在海口白沙坊新建宜人东桥、西桥两座。

  1789年,吴典因积劳成疾而卒,时年49岁。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时政
   第003版:评论
   第004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5版:中国新闻时政
   第006版:中国新闻综合
   第007版:世界新闻综合
   第008版:体育新闻综合
   第009版:海南周刊
   第010版:特稿
   第011版:特稿
   第012版:艺术
   第013版:节气
   第014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海南印记·足迹
   第015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海南印记·足迹
   第016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海南印记·口述
   第018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海南印记·物语
   第019版:岁月
   第020版:海之南
   第021版:悦读
   第022版:随笔
   第023版:乐活
   第024版:影视
巷道深处隐古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