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烧梅根”这个词,是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当时,笔者跟随父母在中和镇过元宵节,原先父母答应一起去看“烧梅根”,后来考虑到笔者年纪太小,便放弃了这次机会。想不到,这一次的错过,竟成了几十年的遗憾和牵挂。
今年春节前,中和镇传来一连串好消息:一是第二届中国(海南)苏东坡文化旅游大会将于2024年底在儋州市中和镇举行。二是修复古城工程重新启动,并已取得重大进展;三是中和镇古衙门向南的大门重新开通,大门落成那天,群众皆来庆贺,极大地激发了古城民间老艺人的激情。
一向不显山不露水的南门街居民罗在强、潘有序、陈玉辉等人主动请缨,愿把他们多年前掌握的制作“烧梅根”技术传承后人,让这项民间的绝活再现当年的风采。镇政府立即向相关部门汇报,拟在2024年春节期间大闹元宵节,特别是恢复已经中断了近40年的最具特色的传统节目——“烧梅根”活动,使这个濒于失传的民俗文化后继有人。这一申请很快获得了相关部门的批准。去年农历十二月初,几位制作梅根的传承人,便在南门街碰头谋划,制作方案出炉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听到这些好消息,笔者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期盼这一天早日到来。
“烧梅根”是当地居民自制的一种烟花,因其形状似梅花而得名。它是一层一层叠加起来的,每一层烟花代表一个历史故事,如五谷丰登、八仙过海、天女散花、桃园结义等。最高可达12层,一般情况下是6至8层,在元宵节当晚,中和镇上,人们舞龙舞狮、敲锣打鼓进行巡街,有大人或小孩穿古装扮演古人站台角,巡街结束后,人们来到一片宽阔的地方,一起观看“烧梅根”。
“烧梅根”出自何方,何年何月?明代万历《儋州志》中记载:“上元于通衢立竿,竹叶结蓬,缀灯于上,烧爆,放火树、地鼠,又放谜灯,自十二日起,至十六日夜止。”可见,中和镇“烧梅根”的时间可追溯到明代的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儋州中和镇在古代是儋州的古城,因此该镇在过年闹元宵时有自己特有的节俗。比如说大年三十晚,当地居民只有等三眼炮响过后才能燃放鞭炮,而在元宵节除了唱调声外,还有一项独特的项目——“烧梅根”,正如民间老百姓所说的“无灯不为节,无梅不算年”。“烧梅”无疑给元宵节增添了吉祥如意的生活色彩和欢乐的节日气氛。
2月19日上午,在中和镇南门街一个旧式的四合院内,笔者见四位中老年的师傅正在赶制“梅根”。潘有序、陈玉辉、罗在强是目前中和镇掌握制作梅根的主要骨干。潘有序今年57岁,陈玉辉60岁,罗在强69岁。潘有序17岁师从时年70岁的李应辰,李应辰是中和镇制作梅根的传承人,陈玉辉和罗在强都是在年轻时开始学习制作梅根的。当问起他们上一次是在何处“烧梅根”时,潘有序非常清晰地回应,说是1984年在新英镇的英均村。笔者仔细一算,已经足足40年没有开展这项活动了。
2月23日,众人在潘有序的统一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组装,我看到潘有序手里拿着一张纸,上面写着组装的顺序:1.文明古镇2.梅花迎春3.天女散花4.古城武定门5.把酒问青天6.双龙戏珠7.神人共乐。
本次的“烧梅根”活动,是近十年来规模壮观、人数最多的一次民间活动。相隔了40年,之前又没有经过试验,此次“烧梅根”的成功率有多大?面对笔者的担忧,潘有序信心满满地说:“年轻时跟师傅学来的东西,一辈子都记在脑子里,错不到哪去,到元宵节晚上就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