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庆江
3月5日是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在过去的60多年里,雷锋精神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雷锋作为典型人物已经成为大众心中永远的丰碑,成为大众竞相学习模仿的道德标杆。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起到很好的塑造和熏染作用。
流行歌曲中的雷锋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后,每年的3月5日被定为学雷锋日,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雷锋精神活动,音乐工作者们也纷纷响应号召,创作了大量反映雷锋精神的赞歌,直到现在这些优美的旋律依然时时在人们身边唱响。
最先在全国唱响的雷锋题材歌曲莫过于《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由生茂作曲,吴洪源作词的歌曲于1963年诞生,因歌词通俗,旋律优美而迅速传唱,并于1964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届文艺汇演优秀奖。时至今日,“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依然在全国各地学习雷锋活动中时时唱响,有着穿越时空的经典魅力。在这一时期,雷锋题材的流行歌曲还有《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高唱赞歌学雷锋》《接过雷锋的枪》《毛主席的好战士》《唱支山歌给党听》《永远的雷锋叔叔》《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唱雷锋》《想念雷锋》《雷锋,我们的战友》《雷锋花开遍地红》等,在社会上也有较高知名度。
改革开放以来,雷锋精神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精神力量,社会上不仅传唱既有的雷锋题材歌曲,还诞生了新的作品。比如《千万个雷锋在成长》《像雷锋那样去战斗》等。1996年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公映后,全国再次掀起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潮,电影主题曲《对待》也在全国走红:“你说我跟不上时代,付出的对待该不该,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感觉你不曾离开,春天和对待汇成永远的大海,年年月月一代又一代。”雷锋虽然离开大众很多年了,但是雷锋精神却永远不过时,将永远传承下去。流行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虽然不是一首典型的雷锋题材歌曲,但是将雷锋精神内化为东北人的性格特征(雷锋牺牲于辽宁抚顺),同时歌词通俗易懂,旋律动听,受到人们喜爱而四处传唱。
舞台艺术中的雷锋
雷锋的先进事迹广为人知后,雷锋题材也迅速成为舞台艺术创作的重要对象。这些作品经过精心打磨,在大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而成为雷锋题材文艺作品的重要构成。
1963年2月,由贾六、靳洪执笔,刘玲、江波导演,中国人民解放军抗敌话剧团创作组集体创作的八场话剧《雷锋》在沈阳市首演。该剧因主题思想鲜明、剧本构思巧妙、生活气息浓厚、表现形式新颖等赢得了观众的好评。1963年7月,剧组进京演出,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演出50多场,观众达7万多人次。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观看过此剧,并给予高度评价。
由于当时全国都处于学习雷锋精神的高潮,因此各地文艺剧团纷纷排演雷锋题材的话剧作品,比如上海市青年话剧团排演五幕话剧《雷锋》,山东省话剧团排演六场话剧《红色的雷锋》,江苏省话剧团排演的十场话剧《雷锋》等。此外,京剧、舞剧、评剧甚至地方小剧种等多种舞台艺术也纷纷排演雷锋题材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使得雷锋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同时还鼓舞和激励了千千万万干部群众投身到火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在新的历史时期,雷锋精神依然对大众产生强烈的熏染作用,各种舞台艺术继续涉足雷锋题材。1990年,福建京剧团重新排演京剧《雷锋之歌》,用歌舞形式串联,并且穿插耳熟能详的歌曲《爱的奉献》,前后演出600多场,深受欢迎。2022年,是雷锋去世60周年,雷锋题材舞台艺术创作再次焕发光彩。国家京剧院推出新时代京剧《雷锋》获得成功。辽宁芭蕾舞团创排雷锋题材的芭蕾舞蹈组诗《榜样》,撷取《雷锋日记》片段为创作素材,以“一线光”“一粒种”“一滴水”“一块砖”“一颗钉”5个篇章来刻画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很有感染力。
雷锋精神得到代代传承,因此颂扬各地雷锋精神的作品也频频出现,2019年江苏省京剧院排演的《幸福158》可谓其中优秀代表。作品以南京火车站“158”(谐音“义务帮”)雷锋服务站为故事原型,用京剧的表演方式,演绎南京火车站候车大厅里发生的一些平凡又不平凡的故事,引申出南京火车站“158”雷锋服务站四代人薪火相传的雷锋精神,极具时代气息。
影视艺术中的雷锋
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影视艺术也在过去的60多年里创作了不少雷锋题材的作品,其中不乏精品力作。
由董兆琪执导,董金棠等人主演的电影《雷锋》于1965年3月5日正式公映。作品讲述雷锋从一个稚嫩的少年变成一名平凡而伟大的解放军战士的成长历程,弘扬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影片成功地塑造了雷锋这个英雄形象,同时让观众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
197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推出电影《雷锋之歌》。作品通过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小故事,展现了雷锋的崇高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尤其是影片在改革开放初期公映,更是起到激荡人心的社会效果。
如果说《雷锋》《雷锋之歌》更多是塑造“英雄雷锋”的形象,《少年雷锋》《离开雷锋的日子》等电影则是塑造了“平民雷锋”的形象,更接地气,更有现实感染力。
1996年上映的《少年雷锋》展现了雷锋童年时期的苦难经历以及成长过程中的磨砺和挣扎。雷锋不再是一个“高大全”的形象,不再是“毛主席的好战士”, 不再是那个哪有困难哪就有雷锋的光辉形象,而是像邻家小弟,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有悲欢离合,让人们在怜悯同情之余更好地理解雷锋的成长历程,从而实现了英雄从“神”到“人”的转变。
《离开雷锋的日子》是关于雷锋的电影,但是主角却不是雷锋,而是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他多年以来面对内心的煎熬和外界的误解,坚持助人为乐、宽厚待人。作品没有正面刻画雷锋的形象,却把雷锋精神自然地引向当代生活,让它在接受不同价值观念的挑战中撞击出璀璨的光辉。这才是雷锋精神的可贵之处。片名“离开雷锋的日子”,实际上也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呼唤雷锋精神的回归,很有时代感。
2010年播出的22集电视剧《雷锋》很好地还原了雷锋的一生,讲述他从贫苦的农村孩子成长为共产主义先锋战士的生命历程。作品没有离奇的故事,也不刻意追求视觉奇观,重在讲述平凡而真实的故事,被民间誉为“思想最为纯净的红色经典”。电视剧《雷锋》在成功唤起大众集体记忆的同时,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人性美。
此外,故事片《雷锋的微笑》《青春雷锋》,纪录片《永远的雷锋》《信仰的力量》等也都各有特点,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雷锋形象,弘扬了雷锋精神,有较好的社会反响。
(本文作者系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