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襄
时光回溯至千年前的大唐,那里繁荣似梦、热闹繁忙,喧嚣市井中弥漫着一种特别的气息,它不仅承载了唐人的饮食习俗,更深深烙印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和文化肌理之中,这便是那无处不在的大蒜馨香。相传大蒜在汉代时就传入中国,民间食用盛于唐代,此后延绵迄今。
彼时的大唐帝国,海纳百川,四方宾客云集,街头巷尾弥漫着琳琅满目的美食香气,而其中最为醒目且深入人心的,无疑是大蒜的浓郁芬芳。无论达官显贵还是黎民百姓,大蒜都是餐桌上的挚爱伴侣:食蔬必佐以蒜瓣,烹鱼需配以蒜泥,烹饪肉类亦离不开大蒜提味。《全唐诗》就录有诗僧寒山描绘的:“蒸豚搵蒜酱,炙鸭点椒盐。”可见大蒜在当时饮食中的广泛应用。
在唐代,大蒜远不只是调味品那么简单,往往直接担当菜肴的主角。大厨们将大蒜与羊肉炖煮成一锅醇厚美味的“胡炮肉”,或将其捣成细腻蒜泥融入凉面之中,制作出口感绝佳的“蒜泥凉面”。尤其是在炎炎夏日,大蒜更是家家户户必备良品,既能驱赶蚊虫,又能增进食欲,被视为日常养生的妙物。
大蒜在唐代社交场合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文人墨客的雅集,寻常百姓的聚会,餐桌上总少不了大蒜的身影。人们相信大蒜能够提振精神、缓解忧愁,在把酒言欢之际,以大蒜佐餐,更能增添豪情壮志与热烈氛围。传闻李白在畅饮之余,尤喜咀嚼大蒜,这一趣事恰恰映射出那个时代人们对大蒜的热爱与尊崇。另一位唐代诗人高适也在诗词中赞美过大蒜:“清酒浓如鸡,臛肫与白羊。不论空蒜酢,兼要好椒姜。”
然而,纵然大蒜有着诸多益处,食用仍需适度,倘若贪食过量,亦会造成不适。据《旧唐书》记载,有一位名叫杨德干的地方官员,因其严苛酷烈,曾以杖刑致人死亡以示权威,洛阳百姓畏其如虎。杨德干曾任泽州、齐州、汴州、相州刺史,民间流传一句俗谚:“宁食三斗蒜,不逢杨德干。”表达了人们宁愿承受生食大量大蒜带来的辛辣刺激,也不愿面对杨德干的残暴无情,足见其威慑力之强,相比之下,大蒜的辣劲似乎显得微不足道。
大蒜的独特味道,辛辣而馥郁,唐人对大蒜的狂热追捧,既是对美食艺术的极致追求,又是传统文化的一脉传承。大蒜的香味犹如一首流淌在日常生活里的赞歌,伴随着大唐子民尽享人间烟火的美好,同时也镌刻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漫步于盛唐的街巷之间,你会被那自普通人家厨房飘溢而出的独特香味所吸引,它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混合着马蹄声、叫卖声以及悠扬丝竹声,共同绘就了一幅生动鲜活、充满生活气息的社会画卷。那蔓延全城的大蒜香气,不仅是古人日常生活的细腻写照,更是千年岁月中文化的独特印记,历久而弥新,令后世之人无限遐想那一个大蒜飘香、繁花似锦的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