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辰
人们常说“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是出自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之口。也许,每一位中国人心中都住着一位侠客,就连以理性著称的数学家也抵不住武侠的诱惑。生活中多有不如意,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不平事,人人都希望身边能出现一位侠客,人人也都期待着有机会能够做别人的侠客。“侠”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童话。
侠的精神在中国已经流传了数千年。有人将侠的源头追溯到墨子,在墨家“兼爱”“非攻”的背后,是对公义的敬畏,墨子说:“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看似简单的一番话,却成为多少人一生为之努力的目标。即便有人指责“侠以武犯禁”,司马迁也要在《史记》中为侠单开一章。在《游侠列传》中,他盛赞侠客的品格,“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也成为后世侠客的经典做派。
侠客的行迹令人钦羡,文人墨客多有吟诗盛赞其形象。三国时期的曹植爱写侠客,在他笔下,侠客不仅平人间事,还心系苍生万物,当看到有黄雀误触捕鸟网时,便“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雄姿英发尽在这一剑当中;侠客不仅要管不平事,还要担负起家国大义,曹植在《白马篇》中曾塑造过一位“幽并游侠儿”,身骑白马,装配华丽,年纪轻轻便扬名塞上,这位少年侠客形象俊美,精神世界更令人敬佩:“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李白也喜欢写侠客,他也有一首《白马篇》,笔下侠客是“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为大义,舍小家,方为侠之本色。
近代中国,风起云涌,更有琴心剑胆之士为国为民奔走操劳,在他们身上,汇聚了华夏的千载侠气。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使万千中华儿女热血澎湃,鉴湖女侠秋瑾对酒啸歌:“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也激动了一代仁人志士的心。鲁迅也对侠义精神颇为向往,他盛赞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称他们为“中国的脊梁”,这些人当然也是“侠”,是开创我们现在幸福生活的今世之侠。
侠客们聚在一起,自然会发生说不完的故事,这些故事在民间传来传去,至于是真是假已经不再重要,在虚虚实实间,侠义的精神也便回荡在天地之间。
看唐代杜光庭的《虬髯客传》,虬髯客、李靖、红拂女号称“风尘三侠”,三人之间皆是一见如故,谈笑间便结为莫逆,托付终身,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人际关系,而三人聚首后,谈笑间便是风云际会,这种场面又出现在多少人的梦中。
若论规模,没有第二个侠义故事能出《水浒传》之右,正应了这部古典小说的英文译名《四海之内皆兄弟》,一百单八名好汉聚义水泊梁山,何其壮观。虽然梁山好汉中的很多人都很难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侠客”,但是侠义的精神却在那幅“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上随风飘扬。况且,《水浒传》中那些经典的故事大多都与侠义相关,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武二郎酒后打猛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些故事都为老百姓所津津乐道。
中国古代有“公案小说”的传统,多写清官名流在江湖义士的帮助下为民排忧解难、除暴安良,其中又塑造了不少侠客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三侠五义》便是其中的代表,包拯是人尽皆知的清官,在古代,清官断案自然少不了重重阻挠,这时候,江湖义士便纷纷登场,助“青天”匡扶正义。有意思的是,也许是读《三侠五义》意犹未尽,人们还在“五义”的基础上塑造出了“小五义”的形象,他们大多是“五义”的后人,“小五义”中的徐良演绎出了一段“白眉大侠”的故事。这也许正预示着侠义精神在民间的根深叶茂——为了匡扶正义,侠客们代代相传,延绵不绝。
经过千年的流传,侠义精神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它与每一个时代相结合,以不同的方式为人们带来希望与温暖。今天,我们似乎已经不太需要那种仗剑走天涯的“侠”,但其实,今世之侠在我们身边却比比皆是。
在自然灾害面前,那些冲在一线的军人和警察是侠;在突发事件面前,那些挺身而出的志愿者和好心人是侠;在节假日,那些孤身值守,舍弃与家人团聚的工作者是侠;在偏远地区,那些清苦一生,为更多人执灯传火的基层教师也是侠。正如金庸所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可以成为侠,只要我们胸怀天下,只要我们愿意为更多人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侠的精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