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三亚3月17日电(记者刘杰)当前,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国际竞争愈加激烈,我国种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3月17日,在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万建民表示,要构建新型高效种业创新体系,不断提升种业竞争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种业事关国家安全。万建民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已从企业主体地位显现的快速发展期过渡到科企融合的新阶段,新品种培育和推广有力支撑了国家粮食安全。
万建民表示,当前,我国科研院所、高校发挥着种业创新的主导作用,聚集80%种业创新人才队伍。种业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市场主体地位逐步提升,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开始进行国际化布局。同时,我国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体系,长期库保存种质资源54万份,居世界第二位,与2000年相比增加46%,并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3.9万份。此外,农作物基础研究迈入国际第一方阵,水稻等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国际领先。作物前沿育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农作物品种培育自主可控,自主育种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
“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种业发展有了不小的进步,但仍要清晰地认识到,与种业振兴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万建民认为,一是前沿育种技术原创性不足,重大原创性技术距离产业化应用尚存差距;二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形成,多数企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三是种业市场发展滞后,核心专利不足,品种同质化现象突出;四是现代高效的种业创新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科企融合不足,成果转化率不高。
直面我国种业存在的问题,破题之策是什么?万建民建议,对标新时期高质量发展需求,积极应对国际竞争挑战,必须强化领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企深度融合,构建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的新型高效现代种业创新体系,加快培育种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种业强国建设目标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