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记者 吴心怡
“张纲二哥且啊水井,诗乡歌海有啊有名声,姑村水井棒呀棒名声……”近日,海南日报记者一来到儋州市中和镇水井村,村里的女子调声队队员曾益花就展示了珍藏在手机里的演出视频。这首调声曲目名为《水井情歌》,由儋州调声创作者洪万儒作词作曲,描绘了水井村男女通过调声传情的场景。
一首专属于水井村的调声曲目,足以窥见这个村庄对调声的热爱与坚持。“唱调声特别快乐,村里人大部分都会调声,也经常凑在一起边唱边跳。”曾益花说。
举人张绩,“儋州第一歌王”
曾益花今年48岁,加入水井村调声队已有17年,但她实际唱调声的时间已经有30多年了。“我母亲也会调声,干家务时也经常会哼上几句。”曾益花告诉记者。
说起村里唱调声的历史,曾益花并不知道确切的时间,她只知道“我小的时候就常听到”。其实,水井村演唱山歌、调声的历史十分悠久。北宋苏东坡谪居儋州时就常听到百姓在演唱调声、山歌,还因此写下了“蛮唱与黎歌,余音犹杳杳”的诗句,而水井村位于东坡书院东南约2公里处,自古文风鼎盛,村民爱好诗词歌赋,其中最为出名的当数被称为“儋州歌王”的张绩了。
张绩,字张纲,因在家里排行第二,又被唤作张纲二,幼时举家迁至水井村。民国《儋县志》记载,张绩“赋性聪颖,读书过目成诵,博通经史,能文章,工诗赋”,于清嘉庆二十三年考中举人。他还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喜爱创作山歌,并在所作山歌中保存了大量与少女情歌互答的记录。
“初到头更坐一会,扬声哥唤侬不听。天边没有飞鸿过,付信催姑赶步行。”“坐到四更身冻冷,见侬不来鞋上踭。欲去转忧侬蹑到,十遭举步九难行。”有一晚,张绩等待情人相见,从一更守到六更情人却始终未来,于是作情歌以抒怀,曲尽其折地展现了小伙等待意中人时焦躁不安、心思细腻的一面。这就是儋州山歌史上经典的《叹五更》,至今仍在儋州民间广为流传。
除了《叹五更》,张绩还创作了《千里诉衷肠》《弄梅情歌》《怀念旧情人》等作品,至今还是儋州百姓百唱不厌的名篇,张绩也因为作品流传数量最多、质量最好、影响力最大,被称为“儋州第一歌王”。
在张绩的影响下,儋州调声、山歌在水井村愈加流行,水井村村民更加爱唱爱跳,能歌善舞。
村中盛行,人人都能唱调声
“我们村基本人人都能唱,所以调声队也没有固定的队员人数,需要表演的时候谁有空就上。”曾益花说,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到邻村表演,村里出了一百多人前去唱调声。
曾益花告诉记者,水井村调声队的特点就是人数众多,一字排开很有气势,伴随歌声的动作整齐划一,很有观赏性。
在曾益花展示的视频中,队员们或排成一字型,或排成一个圈,动作虽不停,队形和节奏却丝毫不乱,队员们穿着一模一样的服装,连脸上笑容的弧度都大差不差,整齐得“治好了强迫症”。因为这些优势,水井村调声队在附近村庄远近闻名,隔壁村庄一有喜事就会请她们去“调几首”。
整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曾益花说,现在村里大部分人都在那大镇打工,为了提升调声水平,他们经常在那大镇寻找空地或场所来练习。“平时就练习自己熟悉的曲目,到了有活动、有表演的时候,我们会提前一星期彩排,准备演唱的曲目,排练队形。”
农历二月十二,调声队要到东成镇一个叫莱村的自然村去对歌。很快,曾益花就要投入到排练当中。“工作一有空就会去练习,唱调声不会觉得累,反而能放松心情,越唱越高兴。”她说。
“民间调声有不成文的规矩,一般同村男女不对唱,都是其他村的男队邀请我们村的女队来调声,或者我们村的男队邀请其他村的女队来唱。”曾益花介绍,这种男女对唱的形式让调声成为儋州当地百姓千百年来“社交”的重要形式,有许多男女因调声相识相恋,最后结为夫妻。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到其他村去调声,连续调了十几首歌,用了三四个小时,男队唱一遍女队唱一遍,气氛上来后男队又唱一遍,女队又跟着回一遍。”水井村女子调声队领唱曾庆凤说。
为什么一首调声曲目能翻来覆去地唱那么久,甚至不厌其烦地连唱几个小时?曾庆凤告诉记者,调声队伍其实也在悄悄比赛,对歌时会比哪方声音更大,哪方动作更利落,比气势、比表情、比气氛……在这种暗自较劲的氛围中,男女双方的歌声此起彼伏,一浪赛过一浪。“虽然表面上看,歌词旋律一直在重复,但我们是越唱越高兴,越唱越激动。”
“现在最出名的调声就是《嘱姑九点半》了,这是比较年轻流行的曲目,大家爱听,我们也爱唱。”曾庆凤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儋州调声的表演曲目和形式都有了创新。“形式上,我们也不拘泥于站成一排来唱,有时候会摆一些特别的造型,比如排成‘水井’两个字;曲目上,新歌越来越多,除了表达爱情外,还有很多赞美好政策、好生活的调声。”
儋州调声
相关链接
儋州调声是一种汉族民间音乐曲艺,由儋州山歌脱胎而来,用儋州方言演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可歌可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2006年,儋州调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调声多为男女集体对唱,进行调声时,男女双方各自排成一队,勾着手面对面进行对歌。男女各有一位领头歌手,负责起调、领唱、指挥与选择歌曲。按照传统,男女青年利用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候,特别是中秋节,欢聚在乡镇集市或附近山坡进行对歌。
(吴心怡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