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多部门联合印发《校外培训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校外培训机构预付费的资金监管提出明确要求。
记者梳理新华社“全民拍”后台发现,尽管《办法》已施行1年,但校外培训机构“卷款跑路”现象仍有发生,专家建议全面压实监管责任,给相关机构戴上“紧箍咒”。
黑猫投诉数据显示,2023年2月28日至2024年2月29日,黑猫投诉平台共收到关于教育培训的投诉188115单。其中,11%的投诉涉及商家突然失联、跑路或倒闭问题,不少用户反馈的主要问题还包括课程质量差及课程虚假宣传。
预付式消费监管面临三重难题
2022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了《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明确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对校外培训机构预付费的资金监管已有多项措施出台,但预付式消费监管仍面临多重难题。
一是签订合同暗藏玄机。“一些家长在付费以后,除了索要发票,并没有提出签订合同的要求。”一家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不签订合同,就使得部分家长在机构关闭后难以维权。即使签订了合同,但一些合同内容模糊,对于关键性课时费用、售后服务等没有明确说明,导致维权难。
二是商场租赁模式客观增加了消费者的维权难度。
三是消费者维权成本高。北京中彬律师事务所主任宋维强律师表示,一些家长的损失可能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但是因为精力不足、法律知识欠缺等原因,维权能力不足。“这些消费者往往因为诉讼流程过于繁琐、维权成本过高不得不放弃维权。”宋维强说。曾参与预付费服务维权的消费者也表示,担心事后追讨时间长,通过法律程序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追讨赔偿常常不了了之。
多管齐下整治教培乱象
去年1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校外培训行政执法工作现场会,指出要严肃查处违法培训行为,特别是培训机构“退费难”“卷款跑路”行为。
专家认为,解决教培乱象,不仅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预付资金监管,还要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
上海澄明则正(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慧磊认为,一方面应加快国家层面预付费相关制度法规确立,加强监管部门对相关机构的审查评估。加强预付卡管理应“立法先行”弥补基础性短板,把无条件退费、返还余额、合同解释、预付费管理等关键要素纳入管理范畴。
“要解决商家跑路退费难问题,关键是要管住资金。”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建议,建立预付资金存管或担保、保险制度,确保消费者资金安全;建立健全预付卡发行企业备案制度,为消费者提供方便查询的预付卡备案查询服务系统;广泛推广预付卡消费合同示范文本等。
(据新华社电 记者冯松龄 尹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