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4月12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山草编:
席草绕指编艺趣
袁洁在教外国友人编东山草编。 受访者供图

  ■ 本报记者 习霁鸿

  在刚刚闭幕的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上,海口城市展里的一根草让一名外国友人着了迷。

  因为他发现,在灵巧的手里,不起眼的草可以是实用性强的一张草席、一顶草帽、一个包,也可以是用作装饰的一个壁挂、一个玩具、一个公仔。

  一番交谈后,他还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上手,学着用草编织出一些花样。

  让这位外国友人着迷的,正是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东山草编技艺。现场教他的则是该技艺的传承人袁洁。

  东山草编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宋末元初,发源于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目前主要分布在东山镇南渡江两岸的坡上村、福寨村、紫罗村等地。

  这项技艺之所以发源于东山镇,与当地的席草不无关系。袁洁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东山镇的席草也叫“灯芯草”,因为日照时间长,长势好,所以无节,柔软,韧性强,是制作草编的上好原料。用它编织的容器,“直立不倒,盛水不漏,多年不烂”。这也正是东山草编技艺令人惊叹之处。

  但想要把平平无奇的一根草变成一个令人惊叹的草编制品,个中步骤其实十分繁杂。

  袁洁向记者展示了一个短视频,内容是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前,她和村民们一起准备席草的画面。短视频里,她和村民们一次次俯身又起身,按照粗细长短把草分堆,再根据不同草编制品所需要的数量算好草的根数,分别捆扎好备用。她介绍,光是从新鲜席草到成为可编织材料这个过程,就需要经过采割、挑拣、分号、揉、劈瓣、晾晒去除水分等十几道工序。

  到了编织这一步,又有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许多道工序。“已知的草编编织技法有两千多种,即使是最简单的作品,也需要用三五种技法。”袁洁向记者展示她新编织的一顶草帽,“编织这样一顶草帽,需要先起底、编帽头、收帽檐边、展编帽檐,再打花式、收口,总共几十道工序。”

  “草编是一门集编、织、剪、染、绑等为一体的手工艺术。”袁洁总结道。

  正是因为工序复杂,替代工业品又层出不穷,东山草编技艺一度走到失传的境地。

  “以前东山镇90%的人都是以做草编为生,但慢慢地就很少有人做了。”袁洁说。

  出身于“草编世家”的她不忍见这一技艺失传,从母亲处重新捡起了这门技艺,自己又到东山镇和白沙、五指山、昌江、琼中等市县拜师学艺。为了跟上时代要求,袁洁还多次前往上海、浙江、广东、云南等地,和各地的草编师傅交流技法。她把自己称作“嘎芏姩”,“嘎芏”是指草编袋子,“姩”就是海南人口中的“阿VO”。

  学成后,袁洁编写了一套东山草编技艺教程,并在学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地免费开设课程,日常也会把自己的编织过程录制成教学视频,发布到自己的各大社交账号上,供有兴趣的人学习。

  2022年,袁洁与返乡创业青年联合在东山镇山头仔村创办了草编工坊。2023年,秀英区在山头仔村打造了“东山草编”人才工作站,并设立党支部,既为工作站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也积极为其搭建对外推介交流的平台。袁洁在工作站为村民提供免费草编技艺培训,发展集草编技艺培训、产品销售、研学于一体的草编产业。如今,登记在册的培训学员已超300人,技法合格的村民月收入近3000元。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时政
   第003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4版: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前奏
   第005版:本省新闻关注“三月三”
   第006版:深读·海南
   第007版:观点
   第008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9版:新海垦
   第010版:专题
   第011版:理论专刊 传承琼崖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
   第012版:理论专刊 传承琼崖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
   第013版:理论专刊 传承琼崖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
   第014版:中国新闻
   第015版:中国新闻
   第016版:世界新闻
   第017版:文化周刊
   第018版:文化周刊
   第019版:文化周刊
   第020版:文化周刊
“山歌王”传承传奇
席草绕指编艺趣
让黎族民歌代代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