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山动鳞甲 万谷酣笙钟
《东坡笠屐图》(局部)。资料图

  ■ 甘生统

  绍圣四年(1097)六月,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的苏轼,在徐闻递角场诀别弟弟苏辙,与幼子苏过乘船南渡。他在琼州短暂停留后,便乘肩與奔赴贬所。路途中,苏轼写下了登陆海南后的第一首诗《行琼、儋间,肩與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

  该诗为五言古体,共二十八句,分四部分。前八句在描写海岛地形的基础上,抒发一己幽怀:“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海南岛呈穹隆山地形,中央高耸,四周低平。中央为五指山,主要为黎民居所。四周在宋代时分设四州,北部为琼州、南部为崖州、西北部为儋州(昌化军)、东南部为万安州(万安军)。诗人一行走在从琼州到儋州的西北一角,恰似走在弯月之弦上。他登高望远,大陆眇然,海水茫茫,此情此景好像到了世界尽头,油然而生“此生当安归”的悲怆。

  接下来的四句写苏轼的感悟:“眇观大瀛海,坐咏谈天翁。茫茫太仓中,一米谁雌雄。”生性豁达的诗人在短暂的失落后,马上自我开解:“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试笔自书》)相对于整个宇宙,九州也好、“中国”也罢,都只是沧海一粟,更何况渺小的个体?有了这样的认识,加之突然而至的清风急雨,忧伤的情绪瞬间烟消云散。“幽怀忽破散,永啸来天风。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安知非群仙,钧天宴未终。喜我归有期,举酒属青童。急雨岂无意,催诗走群龙。梦云忽变色,笑电亦改容。应怪东坡老,颜衰语徒工。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以上几句诗显示诗人的想象纵横天外、络绎不绝。天风劲吹,山间草木俯仰晃动,如同海鱼鼓动鳞甲;雷雨轰鸣,山谷震荡,犹如钟笙齐鸣。阵阵声响,像是群仙为举行宴会而奏乐;急骤的暴雨,像是群龙催促自己写诗。天上的仙人读了自己的诗作后拍案叫绝,惊怪东坡虽老、诗语却工,赞叹这样的佳作即使在蓬莱宫中也很难听到!这段文字“倒连沧海,变眩百怪”(《臞翁诗评》),奇思妙想联翩而出,笔力刚健,气魄超迈。诗中对于仙境的描写,与《离骚》《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一脉相承。

  后人对苏轼此诗评价颇高,清代诗人汪师韩以为,“行荒远僻陋之地,作骑龙弄凤之思,一气浩歌而出,天风浪浪,海山苍苍,足当司空图‘豪放’二字。”清代学者纪昀也说:“以杳冥诡异之词,抒雄阔奇伟之气,而不露圭角,不使粗豪,故为上乘”“源出太白,而运以己法,不袭其貌,故能各有千秋。”

  苏轼这首诗虚实相生、收放自如,开首八句交代行踪,“眇观”四句写开悟,“幽怀”以下驰骋想象,最后两句婉转言志。诗歌在整体布局上也很有章法,采用“顿挫折宕”之法,先抑后扬,在抑扬之间开示人生三重境界:开篇至“四顾”为“顿挫”,是第一重境界,执着于生计,拘泥于现实,尚未求得解脱;此后至“永啸”句是第二重境界,幡然醒悟,幽怀破散,心境渐趋澄明;此后至结尾为第三重境界,精神有了归依,心灵有了港湾。前人以为,“东坡五古,有精神饱满,才气坌涌,甚不可及者。”苏轼一生,“甚不可及者”甚多,而从诗艺、诗境看,此诗可谓其五古中之“不可及者”。

  (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副会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民生新闻
   第006版:本省新闻视觉
   第007版:儋洋新篇章
   第008版:澄迈新发展
   第009版:中国新闻
   第010版:中国新闻
   第011版:中国/世界新闻
   第012版:文化周刊
   第013版:教育周刊
   第014版:环游海南 漫行四季
   第015版:广告
   第016版:广告
劳动教育,不止于劳
千山动鳞甲 万谷酣笙钟
跟着节气学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