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蕊
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人根据四季轮回以及天文气象变化,总结出一整套规律,即二十四节气。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不仅是农业生产中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跟着节气学劳动,就是以节气活动和习俗为载体,设计种植、制作美食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传承传统文化,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跟着节气做美食
引导孩子制作节气特色美食,不仅能让他们了解我国各地的节气特色美食,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大饱口福,一举两得。比如,在清明好“食”节,江浙一带群众喜欢吃青团,广西群众喜欢吃艾粑。在海南部分地区,白米饭团才是清明的“标配”。白米饭团,海南话称为“杯珍”,就是把煮熟的米饭用手包成一个圆形饭团。这种美食制作简单,孩子们很容易就能学会。
冬至是许多海南人比较重视的一个节气,海南话称为“冬雪”。海南各地的冬至美食有糯米糍粑、甜薯奶、菜包饭等。老师和家长可以给孩子们讲解节气习俗和特色美食知识,让他们动手制作节气特色美食。
此外,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在芒种节气煮酸梅汤,在立冬节气包饺子、煮饺子,在小寒节气煮腊八粥等,让孩子在习得劳动技能的同时,感受劳动的乐趣和意义。
跟着节气做手工
春分时节,春风起,纸鸢飞,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如今,很多孩子都是买风筝来玩,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风筝。许多地区民间还有“春分立蛋”习俗,以庆祝春天的来临。孩子们可以在春分参加“立蛋”和“画蛋”游戏。
我国许多地区有立夏“斗蛋”的习俗。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参加“斗蛋”活动,用不同材料编织蛋兜,指导学生将五种颜色不同的豆子和米煮成五色饭等。
夏至时节,许多地区天气闷热,艾草香囊可以消暑防蚊、提神醒脑。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将旧衣服或布料剪成多种形状,再用针线缝成香囊。
劳动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劳动教育中融入节气文化元素,不仅能够增强劳动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能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有更多了解和认同,为日常生活增加一些仪式感。
(作者系澄迈县金江中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