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方乡土,一方乡情
儋州市峨蔓镇的火山海岸。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海口新坡镇文山村周氏宗祠。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洋浦三都区的居民制作米烂。 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羊山地区的荔枝。清风 摄

  ■ 杨江波

  土地乃生命之基,它滋养万物以哺育生灵。不同的地质和土壤,孕育出不同的生态环境、产业形态,也影响着依附于土地的人们的谋生方式、饮食结构、风俗习惯等,这些均可称为土地文化。从全国视野看,中华文化的范畴内有黄土文化、黑土文化等文化类型。而在海南,不同的“水土”也孕育出了不同的区域文化。

  儋州“北岸”

  礁石海岸,磨砺闯劲韧劲

  在儋州,人们以北门江为界,江的南边称为“水南”,江的北边称为“北岸”。北岸的范围包括儋州市北部的木棠、光村、峨蔓等几个镇。1989年出版的《儋县概况》这样介绍:“北岸地区,北门江下游以北至北部沿海,以火山灰幼龄砖红壤、火山灰幼年赤地土属为主。”

  北岸地区有不同于其他区域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生活方式和民间文化。这里干旱少雨,山多石多,耕地少,大部分土地较为贫瘠,难以耕作,或耕作所得甚少。民国《儋县志》记载:“木棠、龙山、峨蔓、片石等市一带,间有沙田,亦属少数……田地被礁石所占外,稻田甚少,每有人满之患。故工艺之盛,优于各区。土质红黑泥居多,其产出之米、莳、杂粮及萝卜等物较南境所产者斤两尤重。”

  儋州北岸地区人多田少,农作物产量低,老百姓靠种田难以维持生计,因而纷纷学手艺,做木匠、铁匠、篾匠,通过输出劳务或出售工艺品赚钱养家糊口。木棠镇有个铁匠村,村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靠打铁谋生,他们制作出售菜刀、钩刀、剪刀、锄头、门锁等铁制品,村庄也因此得“铁匠”之名。到了20世纪80年代,打铁手艺逐渐被淘汰,铁匠村村民便开始尝试加工、销售黄花梨工艺品,完成了一次转型。

  手艺人守在家里可没活干,许多北岸地区的百姓外出闯荡,足迹遍布海口、三亚等省内市县,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出岛前往广东、广西等地,只为揽活赚钱。过去,北岸地区的补锅匠、木匠游走于儋州各镇之间,还有一些北岸人捡废品、打零工、贩卖小商品,他们吃苦耐劳,很会做生意。

  由土地缔造的生存环境,也影响了北岸地区的民俗文化及当地居民的性格特征。民国《儋县志》云:“清朝乾隆时,知州王师旦精通地理,尝谓儋州东富西贫,南仁北义。虽属形家之言,而东南近山而多田,西北近海而多石,常有‘北石南草,苦我到老’之谚……北义,义则多强而顽……北人之言则发扬蹈厉,而诸事多径遂,独行独断。” 先贤近百年前的总结不一定全面准确,但也并非无稽之谈。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磨砺出北岸人顽强、果决的性格,如今时过境迁,礁石海岸成为一种珍贵的旅游资源,加之环岛旅游公路的加持,北岸地区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前沿”,但当地百姓骨子里的闯劲、韧劲并未消失。

  南渡江下游

  沃野连片,耕读文化入人心

  若以北门江为界,海头镇位于儋州市南部。相较于北岸地区,海头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禀赋优越许多。在海头,除了分布于沿海地区的少量砂土,大部分土壤为水稻土或砖红壤。其中,珠碧江沿岸的大片土地,主要是肥沃的水稻土。

  民国《儋县志》记载:“第六区管辖乐善、德庆二里(今属海头镇)。乐善里珠江市、曙碧市一带,土质肥美,田多两熟,黎方货物经此出海头各处贸易,故农而兼商者甚多。德庆里港口、新市、老市一带,枕山则田地可以耕,向海则专恃船只生意。”由此可以看出,海头一带土地肥沃,田多两熟,物产丰盈,商贸发展也比较快。

  《儋县概况》又言:“海头农产品以大米、番薯、甘蔗为多。当地民谚‘新洋米,旧洋薯,珠江甘蔗,海头鱼’,把海头特点概括不遗。”

  相较于北岸地区,海头地区特别是珠碧江沿岸一带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当地老百姓安土重迁,外出务工经商者很少,农业发展更为充分。民国《儋县志》云:“惟言南(指儋州南部)仁,仁则多柔……是以南人之言,皆委婉从容。”相对较好的生存环境,让海头一带的百姓世代安居乐业,性情温和。

  河流下游的冲积平原,大都是耕作条件较好的沃野。南渡江下游(定安北部、海口东南部等地)是海南最早的农耕核心区,也是绝大多数时间段全岛政治中心所在地。因“水土”条件好,早在唐宋时期这一带就是海南岛上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许多历史文化名村分布于此,比如海口新坡镇的文山村、海口龙塘镇的新潭村、海口龙塘镇的大宾村等。

  南渡江下游一带有崇尚耕读的传统。文山村村民介绍,该村文教之盛始于南宋,在科举时代,文山周氏先后出了周宾、周宗本、周世昭3名进士,15名举人,可谓人才辈出。为纪念彰扬优秀学子,历史上该村先后建起了14座进士或举人牌坊。

  很多情况下,上天赐予的一抔好土,就是一条谋生出路。海南黎族制陶历史悠久,昌江保突村、三亚黑土村等黎陶名村,都是出产优质陶土的地方。据黑土村村民董福生介绍,以前生活困难时,村里人经常拿陶器与其他地方的人换粮食。村民的生活中处处有陶的影子,比如新媳妇进门第一件事是制陶,婴儿出生后,家里大人会为他(她)制作一口陶锅,等等。

  海口羊山

  水果之乡,甘甜清冽古井泉

  羊山地区位于海口西南部,横跨永兴、石山、龙桥、龙泉等镇。这一带是海南岛上最大的熔岩地貌分布区。整体来看,羊山地区土层较浅薄,地表石头多,开辟农田艰难,历来以种植油料作物、耐旱作物等为主。羊山适宜种植荔枝、龙眼等热带果树,是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当地的石斛、黑豆、芝麻等也很有名。

  2017年,“海口羊山荔枝种植系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荔枝农业文化遗产。火红的荔枝,不仅是发家致富的产业,也是融入当地百姓生活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在羊山地区传唱的琼剧、民歌中有不少关于荔枝的内容,比如石山民歌中就有描写荔枝丰收的歌词:“今年开春百花开,荔枝遍野都绽蕾,满山花果人人喜,百里远近响声雷。”当地人还借荔枝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爱情观或爱慕之情,比如“叶绿果红红满山,荔枝丁香大家夸,最红荔枝献爱人,献爱人”“海棠面光肚里苦,荔枝皮粗肚里甜,花言巧语侬不信,勤劳俭朴侬喜欢”。

  羊山地区降雨量大,但由于土层薄、岩石破碎,地表“藏”不住水,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带严重缺水。过去,为解决饮水问题,当地百姓经常挖掘井泉,据民国《琼山县志》等记载,羊山地区至少有20多处古井,如今这一带留存的古井、古泉也超过10处。

  为了蓄水,以前羊山地区的百姓会准备很多水缸,将其放在屋檐下接雨水。水缸的数量,甚至成为衡量一户人家经济状况的标准。羊山地区流传着一则老民谚:“嫁女不嫁金,嫁女不嫁银,数数门前檐下缸,谁家缸多就成亲。”

  饮食方面,羊山人以吃大米为主,但因为稻谷少、旱粮多,他们也经常食用小米、木薯等,主食种类更杂。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每个地方的风俗、民风,往往与该区域的地质和土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正所谓,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要闻
   第003版:海南鲜品·品鲜南海
   第004版:民生新闻
   第005版:本省新闻
   第006版:专题
   第007版:广告
   第008版:中国新闻
   第009版:海南周刊
   第010版:封面
   第011版:封面
   第012版:封面
   第013版:封面
   第014版:海之南
   第015版:物种
   第016版:人物
   第017版:故事
   第018版:乐活
   第019版:鉴藏
   第020版:访谈
   第021版:文苑
   第022版:随笔
   第024版:影视
一方乡土,一方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