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余佳琪
浩荡无垠的大海总能唤起人们辽远而奇幻的想象。
是庄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高尔基,“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是海明威,“风吹向空寂的海面,一个孤独的老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漂泊在茫茫的海面上,活像个大战后的勇士”;是郭沫若,“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好像一张明镜,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涵映着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翻波涌浪起来,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
“哲思的海”“写实的海”“革命的海”“抒情的海”……因海而生的海洋文学使文学画卷变得异彩缤纷。作为一种具有浓烈地域文化特征的文本,海洋文学正在凸显滨海城市鲜明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气质。
日前,2024第二届新时代海洋文学学术会议在海口举行,深入探讨海洋文学发展脉络,建构海洋文学研究话语体系,推动新时代海洋文学向纵深发展。
发展海洋文学为何如此重要?海南与海洋文学有着怎样的联系?如何立足海南特色,打造海南自贸港海洋文学创作与研究高地?
文学创作的天然母题
“海洋文化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它包括‘海里’和‘岸上’两重地理空间。”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曹转莹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海里”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以及海洋气候等自然地理层面,“岸上”包括与海洋相关的岛屿文化以及岸上的人类社会与之发生的关系。
蓝色大海的传说、海市蜃楼的神秘、追风逐浪的海上冒险、深入海底的探秘寻宝之旅、扣人心弦的海岛奇遇,从古至今,海洋文学令人着迷,不断丰富着人类的精神生活。
在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梅国云看来,自先秦以来,国人从未在探索海洋的历史进程中停下脚步。
《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庄子·秋水》中的“望洋兴叹”等都与海洋有着密切联系,《史记》中所载徐福东渡的故事更是中国古代对海洋探索的绝佳例证。及至近世,《镜花缘》等作品引人入胜,让人们对海洋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梁启超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至今依然激动着人们的心。进入二十世纪,郭沫若、冰心、艾青、蔡其矫、舒婷、张炜等著名作家也都有关于海洋的书写,其中诸如《繁星》《春水》中的一些篇什、《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致大海》、《古船》等还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不朽的名作。
“海洋充满了生命力和能量,是相对于内陆而言的另一个充满风情的空间。海洋题材本身也关涉到生命、自然与历史等诸多重要的文学主题,值得书写与阅读。”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副教授汪荣说。
进入21世纪,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大背景下,海洋文学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吴辰认为,建设海洋强国需要深挖中国海洋文化内涵、讲好中国海洋故事、为海洋文化赋予时代精神,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海洋文学成为了创作热点。
《造舟记》中,作者以一个复原古船的故事,串起中国古代帆船的制造历史;《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讲述跨越30年中国潜水器和载人深潜器的设计、制造、海试、科考历史,再现了我国自主攻坚构建全海深潜技术体系的壮阔历程……
琼岛之海生万象
文学与人文地理、风土人情血脉相连,海南作为中国第二大岛屿,凭海临风,向海而兴,海洋文化早已融入海南岛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凭借南海航道更路经(俗称更路簿)在浩瀚如烟的大海中前行的海南渔民;在“海上丝绸之路”奔波劳苦的商贾水手;为了讨生活“下南洋”的琼籍华侨;世代耕海为生的海上居民疍家人等,以及海洋传说、海洋风光、海洋风俗等文化……海南,一直以来都是海洋文化“风口浪尖”上的排头兵。
多年来,围绕海南的海洋文化,不少作家创作了一大批可圈可点的海洋文学作品。
曹转莹说,从广义上讲,海南的海洋文学作品一方面包括海南本土作家所创作的反映海洋的作品,另一方面也包括古今中外有关海南海洋的作品。
如此看来,《逍遥游》写到“南溟”即南海,也属于海南的海洋文学作品。具体到当下,海南本土作家林森的“心海三部曲”《海里岸上》《唯水年轻》《心海图》,李焕才的长篇小说《岛》与散文集《海岸的年轮》,邓西的儿童文学“海岛三部曲”《追海》《栗树鸭的天空》《鲸歌岛的夏天》,儿童作家赵长发创作的海洋儿童小说系列、海洋动物童话系列、远古海洋童话系列,当代诗人蔡其矫创作的反映西沙群岛永兴岛的长诗《西沙群岛之歌》,陈应松《天涯听海》,李少君《美得惊心的亚龙湾》等,都属于海南的海洋文学作品。
此外,全国各地来海南采风创作的作家的各种非虚构游记散文,如植展鹏《西沙手记》、刘醒龙的《寻得青花通南海——南海日记十二则》,以及《三沙文丛》系列所收录的各种体裁的海洋书写等也都属于海南的海洋文学作品。
梅国云表示,在2021年第10期的《人民文学》上,林森、王姹、植展鹏三位作家以海南为背景,创作的文学作品集体亮相,这在省内尚属首次。
不断探索海的尽头
海洋文化有着开放、包容、自由、进取、勇敢的内涵,借由海洋文学,能够开拓更加宽广的精神世界。生有涯而海无涯,海南发展海洋文学,探索永无止境。
在人才培养上,让作家“吾心安处是海南。”在曹转莹看来,海南海洋文学的发展要依靠本土作家提升创作能力,他们对于海南的海洋文化的感受更加具有现实在地感,对于海洋的生命体验之于文学创作的“补给”欲更加强烈。同时,也要发挥“移民”作家的优势,“外援”上要借助知名作家的文本支持和学者的研究推介。
“真正实现中国海洋文学的深度发展与繁荣,尤其需要创作观念上‘海洋本位’思维建构,对于‘陆地观’的海洋观念有一定的超越,从而实现对海洋的生存哲学与海洋精神的深入思考。”曹转莹说。
梅国云表示,海南省作家协会创新机制,建立“名誉作家”制度,开展“驻岛写作计划”,期待着更多作家、评论家共同参与到海洋文学的创作与实践之中。
在海洋文学的传播上,既要守正,也要创新,让海洋文学入眼入心。
“时代的变化当然会改变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消费的形态。文学面对整个传播环境的变化,自然也要有所改变。”汪荣表示,一方面,纸质出版的文学作品依然有很大的空间,也依然有自己的受众;另一方面,文学IP的影视改编也必须提上议程。
曹转莹表示,可以利用海南近年来发展电影产业的优势,借助影视剧拍摄基地,引导创作更多凸显海洋文化的剧本制作,或将典型的海洋文学作品进行影视剧的改编,由此吸引更多的海洋文学的读者,发挥出海洋文学的宣传引导作用。
“文学当然还是文学,但是传播方式上可以有很多转型,例如改编成影视作品甚至微短剧等。”汪荣透露,林森的《唯水年轻》已经在进行电影改编。
大海无垠,文韵悠长。海洋文化代表着琼岛过去的光彩与未来的风华,海南将乘着海洋文学的船,满载文化宝库,向深蓝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