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5月24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95后”古籍修复师邱雪纯:
妙手医书
工作中的邱雪纯。本报记者 张期望 摄

  ■ 本报记者 张期望

  如果不是在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内看到邱雪纯,肯定不会想到她是一名古籍修复师。

  1997年出生,毕业于中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邱雪纯,梳着短发,清纯白皙的脸上还有着学生的稚气,坐在古籍修复工作台前,犹如一名在校生,与我们想象中的古籍修复师形象相差甚远。

  古籍修复师,也被称之为书籍的医生。他们用灵巧的手,给予那些年代久远的破损的书籍第二次生命。邱雪纯和她的老师黄文锋共用的修复室同“手术室”有点类似,只是少了一些高端器械。

  两张修复台,一人一张,像厨房备菜台一样的清洗台则是两人共用。修复台上摆着镊子、刷子、压书板、剪子等工具;清洗台上除了有水槽外,墙壁上还挂满了捆绑成排的毛笔刷。别小看这两张修复台和清洗台,通过邱雪纯和黄文锋的双手,一本本破旧古籍就是在这里焕发新的生命。

  让一本破旧不堪,甚至已经成碎片状的古籍焕然一新,不仅考验技术,更考验修复师的耐力。“一些古籍被酸性物质腐蚀后,就需要将其一张张拆下来放在水中清洗。”邱雪纯说,这些古籍的纸张因为年代久远,本身已经很脆弱,要将纸张小心翼翼地泡在水里,再用毛笔或者排刷一点一点擦拭,容不得半点马虎。

  除了清洗工作外,修补破碎纸张同样需要耐心。“这个过程有点像是拼图,有时也会考验我的文字功底。”邱雪纯称,将古籍拆解后,很多古籍纸张碎片有时候是乱的,好在拆解前,已经给它们按页拍照,拼接起来相对简单些。在将一小张一小张碎片拼接过程中,如果文字功底扎实,则能加速工作效率。

  这只是古籍修复的两道工序而已,一本古籍修复还要风干、装订、杀菌等多个复杂过程。“每次接到修复任务,我同师傅根据古籍的现状会共同商定方案。”邱雪纯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每一本需要修复的古籍纸张、损坏原因及程度都不一样,在修复前就要商定好最佳方案,才能着手修复。

  邱雪纯成为一名古籍修复师,有点像是冥冥中的注定。2018年,邱雪纯的家人带着年代久远的家谱和地契来到海南省图书馆,找古籍修复师黄文锋进行修复。2019年,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工作了一年,邱雪纯回到家乡,成为海南省图书馆古籍文献部的一名工作人员。随后,在馆内一次工作调岗过程中,工作细致耐心又有深厚的文学功底的邱雪纯,被黄文锋“相中”,成为了他的徒弟。

  收邱雪纯为徒后,作为海南省图书馆开馆以来唯一一名修复师的黄文锋,再也不担心自己的手艺会失传了。

  近三年来,邱雪纯独立完成了《王氏家乘第三四册》《潘秀元反亲剧本》《春秋左传》《医林指月》等七册古籍的修复工作。她坦言,古籍修复师需要掌握的技艺还有很多,比如学习如何用面粉调制无添加剂的浆糊、熟练掌握装订线装书的技巧等。

  日常的修复工作是枯燥的,但邱雪纯在工作中找到了激情和意义,“我曾经修复过一本破损非常严重的清末文人手抄笔记,过程很辛苦,但是修复过程中研读它时,我收获满满。”邱雪纯说,这本笔记里记录不少臣子谏言,字里行间透露出进言之人的智慧和勇气,有的地方直言不讳,有的地方则委婉含蓄。修复完这本古籍后,她忽然发现自己的工作“可以让古人智慧延续且流传更长久。”

  期待邱纯雪的成长,让越来越多的古籍在她手中再次焕发新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民生新闻
   第005版:自贸港观察|焦点
   第006版:深读·海南
   第007版:“营”在自贸港 “画”说新海南——优化营商环境专刊
   第008版:理论
   第009版:中国新闻
   第010版:中国/世界新闻
   第011版:广告
   第012版:广告
   第013版:文化周刊
   第014版:文化周刊
   第015版:文化周刊
   第016版:文化周刊
海的尽头是文学
中俄文化交流创新不断
妙手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