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王亦平
石材应用于建筑的历史非常久远,中西方的许多经典建筑上都有石雕构件。远古时期的地壳运动,在琼州大地上留下了丰富的岩石资源,特别是琼北的火成岩(亦称火山熔岩),很早就被海南人用于加工制作建筑构件。我们的祖先伐石为梓、精雕细琢,为世人展现了琼派建筑的石雕之美。
石材的自然选择
木结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流,因为在古人的五行理论中,“木”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可以给家庭和个人带来好运,但海南地处热带,高温多雨,在建筑物中使用木材需要一些应对环境的过渡介质,耐腐蚀性好且比较容易获取的石材因而成为古时海南人建造房屋、桥梁等的重要材料类型。
火山熔岩的表层堆积,会形成许多气孔。这些气孔类似动物的毛细结构,可有效吸纳水分,降低室内空间的温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小环境气候的作用。海南大部分的传统建筑木质结构很少直接暴露于檐下,仿木样式的石檐柱比较常见。石檐柱像阵列的哨兵立于屋檐下,迎接日晒雨淋、风霜洗礼,实际上延长了建筑的寿命。比如,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的海口东山镇许氏宗祠,檐下有数根石檐柱,柱础部位雕刻着莲花图案。海口府城地区的琼台书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书院内的奎星楼前立着两根独立的石柱,上面刻着清道光年间定安进士、琼台书院掌教莫绍德书写的楹联——“法三台以开基为国储材广罗英俊,经百年而再造向离乘运大启文明”。这两根斑驳的石柱原为古建筑的一部分,建筑主体湮没后,它们仍“顽强”地保存了下来,记录着先贤对琼台书院的殷切期望,这是石材耐久性的一个例证。
石雕的精品力作
在海南,使用石材的古建筑主要为宗祠、庙宇、民居、塔、桥梁、牌坊、墓葬、城池等。石雕既出现在全石结构建筑中,也出现在民居等木结构建筑中。
从可查询到的文物资料来看,位于澄迈县城金江以北20余公里处的美榔双塔(古称“买榔塔”),是海南年代最早、艺术水平最高的古塔之一。该塔大致建于南宋嘉熙年之前,作为一处石砌体的干摆结构建筑,其石雕工艺的成熟度和完成精准度极高,可谓极尽古代工匠装饰叙事之巧思。“买榔塔”的四角雕刻着膀大腰圆、怒目圆睁的力士,他们手托千钧,器宇轩昂。首层四面分别雕刻着狮子、大象、白马、孔雀,它们矫健灵动,为佛的坐骑。壸(kǔn)门内坐着的那尊菩萨,姿态优美,恬静安详,体现着济度众生的慈慧。塔刹周边的山花蕉叶装饰又为塔增添了几许热带风情。从历史真实性的角度看,塔上人物造像的服饰雕刻精细,较为准确地呈现了宋代标准常服样式,宋代特有的叉手礼,也在“买榔塔”上得到了体现。
距“买榔塔”不远的南宋陈道叙和周氏合葬墓,也是一处石构建筑。墓的底座平面呈正方形,四个立面均有浮雕的狮子,狮子口中或衔绶带,或叼铃铛,或咬钱币,或含莲花,形态各异。狮子的左右有仙人纹,上下有莲花图案。底座上方是模仿阳宅的房屋状建筑(即享堂)。这间微型“房屋”不仅有墙体、窗棂,还有廊,廊下有立柱,柱顶有斗拱,墙体上有梅兰竹菊、喜鹊登枝等浮雕图案。有专家推测,该“房屋”可能是工匠模仿墓主生前居室建造的,为我们了解宋代海南的建筑形态提供了线索。
石构件的艺术升华
石材应用从简单砌体向雕刻艺术升华,总体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宋代,海南石构建筑的工艺水平已经很高,仿木结构建筑样式中的柱子、斗拱、瓦件的仿真度较高,柱子上通常雕刻着盘龙、竹节等纹样。
宋代以后,海南较大型的石构建筑逐步减少,石雕常作为建筑主体的局部。在我国古人的观念中,石材属阴性,在建造民居、学宫等具有一定居所功能的建筑时,一般核心部位以木结构为主,石材安排在从属的部位,比如檐柱、柱础、供案、露台等处。尽管如此,他们仍会精心雕刻这些看起来次要的部位,以繁缛、华丽的装饰提升建筑颜值。
比如文昌学宫(孔庙)、澄迈学宫(孔庙),石雕主要集中于露台陡板和柱础上,除了常见的仰覆莲花纹样,还有花卉、八仙等题材。其中,文昌学宫的露台三面均有浮雕。浮雕的内容包括麒麟、鱼鸟花卉、鱼跃龙门、蛟龙出水、荷花松竹等,这些图案大都有登科及第、飞黄腾达等美好寓意。
明清时期,海南建筑的石柱础形式多样,包括花篮式、宝瓶式、须弥座式等,装饰的纹样包括暗八仙、折枝花、万字纹、回纹、竹节等。位于海口府城金花村的丘濬故居,宅院内的石柱础呈鼓面形,是明代较为典型的柱础形制。与此同时,一些明间的柱子(金柱)开始应用石木拼接工艺,一方面方便在柱子上方开设榫卯,另一方面也可提升抗腐性能。这一时期,石柱多呈方形或圆形,方形石柱通常会通过抹角或入瓣加以装饰。
石雕有时还作为古建筑的“配件”,以抱鼓石、石狗、石狮、石像生等形式出现。位于海口市海甸岛的郑氏宗祠,门前安放着一对抱鼓石,抱鼓石上方呈圆鼓形,下为长方形底座,原有石条相连,现断为一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抱鼓石有着家国安宁、家庭和谐的寓意。每年端午节前后,都有市民前往海口永兴镇的玉龙泉西湖“洗龙水”。这里有多个泉眼从石缝中喷出,古人将用石头雕刻的“龙首”置于泉眼处,营造出“龙吐水”的生动场景。海南一些桥梁的迎水部位装饰有石雕蚣蝮(gōng fù,龙之九子之一,避水兽),这寄托了古人避水患的愿望。
海口丘濬文化公园内的丘濬墓前,有石牌坊、石华表,还有石翁仲、石羊、石狮、石马,这些粗犷古朴的仪卫性石雕,静静伫立,彰显着墓葬的高规格和墓主人受到的尊崇。位于澄迈县老城镇罗驿村的李氏宗祠,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澄江书院曾在此办学。宗祠门前立着一对清代的石狮子,一雌一雄,雌狮子脚下有小狮子,雄狮子脚下有一部经卷。
总体来看,海南的石雕艺术基本上继承了华南流派的风格,雕刻形式主要有圆雕和线雕。清晚期之后,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石构建筑式微,但石雕技艺一直在民间薪火相传。目前,在海口市龙塘镇等地仍有一批石雕艺人在进行创作,雕刻生产生活用具或建筑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