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人与豆腐的邂逅
云南一家餐厅推出的豆腐宴。
刘安
苏轼
汤斌
儋州东坡豆腐。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 王诗漫

  《红楼梦》第八回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宝玉从薛姨妈处喝酒回来,十分贴心地询问晴雯可曾看到一碟子豆腐皮儿的包子……每每读到此处,“豆腐”两字令人两眼放光、齿颊生津。说起豆腐,民间素有共识: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细细品之,它洁白如玉,是视觉上的美;它柔软如脂,是触觉上的美;它香淡适宜,是味觉上的美。作为中国人餐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清素小菜,豆腐曾跟诸多历史文化名人结缘,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和诗词佳作。

  淮南刘安,妙手点丹

  和其他食物大多源自田野乡间不同,豆腐有一位身份高贵的祖师爷,那就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水经注》记载:“西汉淮南王养方士之徒数十人,多神仙秘法鸿宝之道,烧药炼丹,偶以石膏点豆汁得成豆腐。”

  就是那么随手一点,让豆汁凝成了豆腐,令人惊艳。一些后世的文人骚客依此创作诗文,感念刘安的创举。明代诗人苏雪溪曾作《咏豆腐诗》一首:“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

  宋代朱熹也曾作豆腐诗云:“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意思是说,如果早知道淮南王刘安制作豆腐的妙法,就能以此为营生,数钱数到手发软了。

  朱熹不知道,就在豆腐的发源地淮南,还真有人借用刘安妙手点丹之术,创造出一种特色美食,引得八方食客趋之若鹜。其烹饪之法为:煮开一小锅鲜豆浆,端至食客面前,迅速倒入葡萄糖内酯溶液,翻搅后稍作等待,一锅热气腾腾、鲜嫩清香的豆花便诞生了。此美食名曰“刘安点丹”。

  回溯历史,最终淮南王刘安的求仙之路和帝王之道都没能走通,而他发明的豆腐却获得了恒久的生命力,成为中国饮食文化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豆腐的原材料豆子虽然产量高,但直接食用容易胀气。当它转化为豆腐,很好地消除了这一弊端,且营养价值之高在素菜中名列前茅,被一些人称为“植物肉”。正是仰赖刘安的发明,在生产力落后、粮食短缺的年代,街头巷尾一年四季可见、物美价廉的豆腐,让黎民百姓的生活多了一份保障。正因如此,刘安在民间被奉为“豆腐神”。至今,每逢农历九月十五日即刘安的生辰,豆腐行业都会以隆重的古礼祭拜这位豆腐始祖。

  老饕东坡,诗心入馔

  古人有多喜欢豆腐呢?光是他们给豆腐取的名字,就有豆脯、菽乳、大素菜、小宰羊、王粮、水欢、水板、白字田、白麻肉、佗合、软玉、盐酪等几十个。

  “人间有味是清欢。”宋代大文豪苏轼不仅擅长吟诗作画,还擅长调和鼎鼐。自封“老饕”的他,一生遍尝南北美食,唯对豆腐情有独钟。正所谓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苏轼在《物类相感志》中说“豆油煎豆腐,有味”,字字铿锵有力。被贬黄州期间,他还曾写下“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贫家百物初何有”等诗句,记述自己用廉价食材豆腐做出美味佳肴款待友人的场景。

  十分注重养生的苏东坡,还发明了时尚拼搭的“东坡豆腐”。他用产自浙江玉山的榧子和豆腐,加入酱料或美酒同煮,缔造了这一奇妙的组合。榧子是一种食药两用的果仁,“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在苏东坡眼中,它宛如金盘上的宝物。以宝物配有“软玉”之称的豆腐,东坡先生确实心思巧妙。

  享誉全球的法国大厨波古氏曾说:发现一款新菜,比发现一颗新星,对人类的幸福有更大的贡献!苏轼在暮年总结人生时曾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从发明美食的角度解读这句话,也能说得通。

  袁枚折腰,亲拟食单

  豆腐发明于汉代,至宋代流行,到了清代,它的超级粉丝中,又多了一位文学、美食双料专家,那就是袁枚。在他的美食著作——《随园食单》中,豆腐这类菜品位列杂素菜单之首。其中第五道“芙蓉豆腐”的烹饪方法,更是得来不易。

  袁枚喜欢收集菜单,每次遇到美食,必定要探究其烹饪技巧后,录入自己的《随园食单》。相传乾隆年间,时任江苏沭阳县令的他,在一场宴席上初次尝到芙蓉豆腐,就再也坐不住了。他还未吃饱,便匆匆离席,向供应这道美食的店家咨询烹饪之法。

  店主见大才子袁枚登门拜访,讨教芙蓉豆腐的制法,故意端起架子,称“一技在身,赛过千金”,这道菜为不传之秘。袁枚当即表示愿意付费学习。店主得寸进尺地说:这就是金不换啊,当年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你是否愿为这豆腐而三折腰?店家话音刚落,袁枚弯腰对着店主连鞠三躬。店主见袁枚诚意满满,便将芙蓉豆腐的制作方法详尽告之。

  自陶渊明以来,古人以坚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为君子之道,袁枚却因一盘豆腐打破了内心坚守的原则。

  中国人喜爱豆腐,也缘于它的可塑性和包容性。它平淡朴实,兼容并包,可搭配百样食材,纳众家之长,集多重美味于一体。它又能遗世独立,不失本色,给人们带来独特风味。它的形态千变万化,在时间的点化下从豆腐脑、豆腐皮、豆腐渣、嫩豆腐、老豆腐、毛豆腐到豆腐乳……具有强大的延展性,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安然自处。它能成为宫廷御膳,也当得了家常小菜,有入世的积极有为,也有出世的落拓潇洒。

  纵观袁枚的一生,23岁中进士为官,33岁辞官归隐。他进退得宜,活得逍遥自在。辞官后,他没有归隐林泉,而是在随园里拥抱人间烟火气。他以经营随园私房菜为生,火爆出圈。当时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凡夫俗子,都以成为随园食客为荣。紧接着,他又推出《随园诗话》《随园食单》等著作,上门求购者络绎不绝。他没能成为权相重臣,但他的名字却因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美食家等身份流传于世。

  名臣汤斌,自守清廉

  在老百姓眼里,豆腐跟白菜齐名,惟其平淡,才能常吃久吃。“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豆腐入口,清白存心。清代名臣汤斌,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如豆腐般高洁的情操。

  康熙年间,汤斌曾任江苏巡抚,尽管身居高位,但他生活节俭。有多节俭呢?他升任礼部尚书离苏赴京时,江苏民众罢市三日,焚香相送。前去送行的官民发现他的行装仅有一部《二十一史》。这是他在巡抚任上购买的唯一物件。时值隆冬,他夫人的外衣竟有破旧棉絮落在车前。再看汤斌,他身上的老羊皮袄也是破旧不堪……为了降低生活成本,汤斌常以豆腐汤为主食,因而也被人称为“豆腐官”。

  在汤斌看来,嚼得菜根,则百事可做;吃着豆腐,还有什么事不可做?汤斌施政简静,令出必行,执法严厉,他以身作则,严禁各级官员收受贿赂,对清代的吏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最终留名青史。

  “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古人喜食豆腐,吃的是豆腐,品味的却是人生哲理。在意大利人眼里,一道美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首先要愉悦人的眼睛,然后要宠幸人的鼻子,最后是犒劳人的舌头。在中国人看来,一道真正的美食除了满足上述条件外,还要慰藉人的心灵,链接人的情感,给人以精神滋养。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海南鲜品·品鲜南海
   第005版:专题
   第006版:中国新闻
   第007版:世界新闻
   第008版:文化周刊
   第009版:海南周刊
   第010版:封面
   第011版:封面
   第012版:封面
   第013版:封面
   第014版:海之南
   第015版:史话
   第016版:热点
   第018版:面孔
   第019版:话题
   第020版:讲谭
   第021版:悦读
   第022版:随笔
   第024版:影视
古人与豆腐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