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道婆:
一根织线连沪琼
黄道婆雕像。
刻有黄道婆像的三锭木棉脚踏纺车。
古时弹棉花的器具。
连环画《黄道婆》中黄道婆在乌泥泾劳作的场景。
连环画《黄道婆》中黄道婆乘船前往崖州的场景。
松江地区的棉纺织品。

  ■ 朱磊 蔡静 余蕾

  “布业始祖”黄道婆的故事最早见于元代文人王逢的《梧溪集》和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这些史料记载了黄道婆往返于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闵行区华泾镇)和崖州(今海南三亚一带)之间的人生轨迹,描绘了她在松江地区推广崖州纺织技术的经历,勾勒出黄道婆传奇故事的轮廓。此后,《上海县志》《松江府志》《崖州志》等志书中也有关于黄道婆的记载。随着岁月流转,后人在追述她的事迹时,不断叠加自己的想象,叙述越来越详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汪玉山和钱笑呆绘制的故事连环画《黄道婆》、郁龙余的历史题材小说《黄道婆》、北京西城小百花越剧团的原创越剧《黄道婆》等。这些作品在忠于历史原型的基础上,以生动的笔触、富有想象力的叙述及动人的演绎,将黄道婆的形象塑造得饱满丰富,使之成为一位跨越民族界限、促进文化交流的使者。

  时至今日,黄道婆不仅是我国棉纺织史上的杰出人物,更以其深远的影响力,成为象征黎族、汉族团结友爱,携手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文化符号。

  被拐至乌泥泾:苦难起点

  南宋末年,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动荡时期,国势衰微。江南一带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再加上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使百姓的生活陷入困境,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四处逃荒。正如《宋史》载“淳祐五年,江浙大水,民大饥”“宝祐以后,天下骚然,民穷财尽,盗贼蜂起”。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黄道婆的故事悄然展开。根据王逢在《梧溪集》中的记载,黄道婆是松江府乌泥泾人。汪玉山和钱笑呆在连环画《黄道婆》中描绘了乌泥泾这个小镇,这里的百姓以耕作为生,但因土地贫瘠,收成微薄,农民的生活十分艰难。黄道婆幼年时被拐卖到乌泥泾黄家,成为童养媳。在封建社会,童养媳的地位很低,黄道婆白天下地干活,夜晚还要在昏暗的环境中纺织,尽管她勤劳刻苦,却仍受到公婆虐待,丈夫也时常对她施以暴力。婚后的生活对她而言是苦难的延续,家庭的虐待让她无法忍受,最终,她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逃离。

  黄道婆逃出夫家后,躲藏在黄浦江边的一艘船上,在船板下度过一晚,醒来发现这艘船正在航行。原来这艘船是开往崖州的,黄道婆向水手们倾诉自己的遭遇,并恳求他们带她一同前往崖州,水手们十分同情她的境遇,同意了她的请求。最终,黄道婆抵达海南岛南部,踏上了崖州这块黎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土地。

  这个版本的黄道婆故事后来还被收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并进入历史教材。

  学在海南岛:黎汉情深

  宋代著名诗人、史学家范成大曾提到“熟黎”妇女“衣裙皆五色吉贝”。当时,黎族妇女已掌握利用棉花进行纺纱和织布的一整套技术,包括使用碾轴去棉籽,使用纺车或转砣纺纱,以及使用踞腰织机提花织布,“黎锦”“黎单”“黎幕”“花被”等织物作为海南棉纺织工艺的代表作闻名天下。

  据民间传说,黄道婆初到崖州时面临不少挑战,她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逐步融入当地的生活,并和黎族妇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发现崖州的棉纺织技术与乌泥泾的棉纺织技术差别很大,崖州的棉纺织品工艺精湛、质量优良。黄道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心在崖州认真学习纺织技艺。在当地百姓的关怀和帮助下,黄道婆勤学苦练,很快就掌握了黎族妇女的纺织技术。

  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了三十个春秋,当年那个黑发如墨的年轻女子已然老去,身处异乡的黄道婆心中牵挂远方的家乡——松江乌泥泾。正如王逢在《梧溪集》中的记载:“道婆异流辈,不肯崖州老。”元元贞元年(1295年)的一天,黄道婆告别海南岛的黎族兄弟姐妹,乘船离开崖州,回到了乌泥泾,开始了传播棉纺织技术的生涯。

  重返松江:智慧播撒

  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说“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王逢也在《梧溪集》中写道:“躬纺木棉花,织崖州被自给。教他姓妇,不少倦。未几,被更乌泾名天下,仰食千余家。”根据这些记载可知,黄道婆将崖州的捍、弹、纺、织等纺织技术推广至松江地区,推动松江棉纺织业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有了驰名天下的“乌泥泾被”。从“崖州被”到“乌泥泾被”的转变,不仅体现了纺织技艺的传承发展,更是黎族、汉族一家亲的生动写照。

  黄道婆首先改进了擀棉籽的方法,她在黎族踏车的基础上发明了“搅车”。用这种工具,只需手摇或脚踏,就能快速地将棉籽从棉朵中挤出,极大地提高了脱棉籽的效率。

  接着,黄道婆的目光转向弹棉工艺。她将传统的小型弹弓改造为四尺长的大弹弓,用弹锤敲击绳弦,以取代古老的手工拨弦方式。这一创新不仅使弹出的棉花更蓬松,也明显减少了弹棉耗费的时间。

  在纺线方面,黄道婆首创的三锭木棉脚踏纺车,能同时纺制三股线,极大提高了松江地区纺纱的效率。这种纺车被后人称为“黄道婆纺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工具之一,其问世时间比欧洲出现的同类型纺车早了几个世纪。

  另外,黄道婆巧妙融合黎族织造技艺和当地织布机的特点,总结出一套包含“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在内的纺织工艺流程,通过对棉纱进行着色,随后应用提花技术,织出丰富多彩的图案,使棉布既实用又美观。

  黄道婆去世后,松江府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棉纺织业高地。这里生产的棉织品,以精美绝伦的外观、坚韧耐用的质地闻名,史称“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明清两代,松江府的棉布不仅畅销全国,更跨海越洋,远销日本、英国等海外市场,书写了中国棉纺织业的辉煌篇章。

  黄道婆学艺传技的非凡经历,如同一幅跨越时空的织锦,织进了沪琼两地人民的心里,承载着黎族、汉族之间的深厚情谊。一缕丝、一根线、一块布,不仅是物质的再造,更是精神的传承。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同民族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便能交融共进、缔造美好!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海南定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研究员、特邀研究员)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海南鲜品·品鲜南海
   第005版:专题
   第006版:中国新闻
   第007版:世界新闻
   第008版:文化周刊
   第009版:海南周刊
   第010版:封面
   第011版:封面
   第012版:封面
   第013版:封面
   第014版:海之南
   第015版:史话
   第016版:热点
   第018版:面孔
   第019版:话题
   第020版:讲谭
   第021版:悦读
   第022版:随笔
   第024版:影视
一根织线连沪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