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意薇
时隔5年,根据猫腻同名小说改编的季播剧《庆余年》伴随着男主角范闲假死入京而回归。自2019年首播以来,《庆余年》便以新颖奇特的世界观构建、环环入扣的情节设置、充满魅力的个性人物、诙谐幽默的轻松格调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很多粉丝甚至参与到IP的衍生创作中。第二季延续第一季的热度,再掀收视高潮,并激发了无数关于历史、权力、人性与情感的热烈讨论。
爆款IP“燃”遍全网的密码
在当今文化娱乐产业的广阔舞台上,IP改编的影视剧火爆秘诀值得深入探究。以网络文学为核心的IP资源库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广阔创意空间,为影视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这些IP往往自带高人气光环,拥有忠实的粉丝基础,为影视作品从诞生之初就预设了话题热度和市场关注度,大大简化了后期的宣传营销路径。猫腻《庆余年》作为为数不多被成功改编的男频小说(主要面向男性读者群体的一种文学类别,往往包含冒险、成长、英雄主义等元素),生动诠释了如何精准解码IP的核心魅力并巧妙重构。
原著小说凭借其独特的现代思维与古代环境的碰撞、科幻元素的巧妙融入、环环相扣的权谋情节以及一系列鲜明而富有吸引力的角色设定,如范闲、叶轻眉、庆帝、陈萍萍等,为影视改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庆余年》的制作团队,通过知名编剧王倦的精妙改编,加之导演、演员团队的默契配合,不仅保留了原著的精髓,还在影视化过程中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两季连贯的高品质内容,成功维系并增强了IP的热度。
对于为何选择分季播出而非一次性开发完整故事,编剧王倦给予回应:分季逻辑在于范闲本身。第一季,范闲发现自己是一枚被操纵的棋子;第二季,范闲在扑朔迷离的棋盘上找到自己要面对的真正棋手是谁;第三季,掀棋盘,换规则再斗。也就是说,《庆余年》的分季策略是基于对主角范闲成长轨迹的精心规划,每一季都聚焦于范闲身份认知的深化与挑战的升级,从被动的棋子到主动破局者,步步为营,既符合人物成长逻辑,也满足了观众对剧情深度与复杂性的期待。
《庆余年》第二季精心构筑的一系列情节事件,如帝王家宴中的权力博弈、检蔬司贪腐案的揭露、御史赖名成的死谏、春闱考场的舞弊风云、悬空庙的惊险刺杀,以及范闲下江南与明家的激烈对决等。其中,范闲入抱月楼寻找滕梓荆妻儿接续了第一季的滕梓荆之死、朝堂科场的明争暗斗深化发展了第一季中的各方矛盾、江南收三大坊又为第三季开局埋下伏笔……这些情节设置不仅展现了错综复杂的剧情线索,也为观众带来了持续的观看动力。
季播剧的做法借鉴了国外的成熟模式,旨在构建一个相互关联、可持续发展的IP系统,推动从单一的“IP改编”向“品牌孵化”的战略转型。这不仅让IP的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和快速发酵,还促进了产业链的完善与平台付费点播模式的优化布局。
爽文改编影视剧的经验与困境
男频小说有特定的受众定位与叙事风格,虽然逐步跨界,吸引着更广泛的阅读群体,但也面临着从文字到影像转化过程中的独特挑战。猫腻坦诚地将其作品定义为“爽文”,强调为读者提供愉悦阅读体验是其创作的首要目标。虽难免会把对现实生活的一些思考与个人价值观渗透到情节中去,但对社会问题的介入或在作品中注入某种情怀并不是他刻意的追求。
“爽文”之爽,关键在于剧情设置中迭出的高潮与密集的爽点。《庆余年》两季剧中,主角运用现代智慧在古代环境中游刃有余、经历非凡,营造了一种别开生面的畅快淋漓。剧情中古今信息差产生的新颖感,加之主角一路开挂的晋升历程,极易让观众沉浸其中,想象自己也能如同主角一般,轻松驾驭局势,化身英雄。例如,在《庆余年》第一季中,范闲在祈年殿上“斗酒诗百篇”,让不少观众生出“我上我也行”的错觉,这些融入国人血脉的灿烂诗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极易引起观众的共情。
将这类小说搬上荧幕,需面对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尊重原著精神与适应影视表达之间找到平衡。《庆余年》第二季的改编首先采取了精简支线、强化主线的策略。例如,减少二皇子的随从人数、弱化范闲与其他女性角色的关系等。不过这也暴露出男频叙事中对女性角色刻画单一的局限,女性往往沦为衬托男性主角成长的配角,缺乏立体性与复杂性。
更深层次的改编困境,则在于如何超越“英雄史观”的框架,向更具进步性与包容性的“人民史观”转变。男频爽文常有的精英叙事逻辑,虽能满足部分观众对权力与成功的幻想,却也限制了对社会深层次问题的探讨。
《庆余年》第二季试图通过范闲的觉醒与抗争,展现对封建制度的质疑与挑战,但其方式仍受限于个人英雄主义的框架,难以彻底颠覆旧秩序。如,范闲唤醒身处低位却才智出众的邓子越,堪称第二季中的亮点桥段,然而他选择充当邓子越“靠山”的支持方式,不禁引起了观众的广泛热议。这一利用特权对抗特权的反抗策略,实际上反映了个体英雄主义面对庞大封建体系时的无奈与脆弱。剧中,范闲对权力结构的质疑及对公正的执着追求,虽然触及了现代理念与封建桎梏的深刻矛盾,但他的每一步努力依旧束缚于既定社会架构之内,映射出现代意识在历史枷锁下的艰难求索。这不仅是范闲个人成长道路上的矛盾体现,也是整部剧改编过程中力求解决而又难以彻底摆脱的深层困境。
IP改编路在何方?
IP改编之路面临着改编失当、同质化泛滥及过度商业化等重重挑战。如何在保持原著精髓的同时,探索出一条既触动人心又创新前行的新路径?《庆余年》第二季的脱颖而出,无疑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该剧成功的一大要素,在于它不仅忠实地保留了原著的神韵,更通过真挚的情感表达,赢得了观众的共鸣与喜爱。
在内容扩展上,第二季较第一季大胆引入了20余个新角色,他们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与层面,极大地丰富了剧集的世界观,使得人物群像更加饱满,世界构建更为立体。这些新角色不仅仅是情节推进的工具,每个剧中的配角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他们各自的故事与性格特征,共同织就了一个更具真实感的《庆余年》“宇宙”。
面对观众对某些传统剧情模式的审美疲劳,《庆余年》第二季另辟蹊径,通过塑造有缺点但鲜活的角色,让剧集拥有更多观赏性和话题度。比如,二皇子李承泽腹黑深沉又自带一种反差萌。再如,曾经太子门下的郭保坤,第二季转投范闲赴北齐当了密探,漏洞百出却对自己“世间良将”潜质深信不疑,实力与认知的错位导致笑料不断。
剧集将小说中范思辙的形象进行了较大改造,将原有的纨绔子弟形象重塑为富含幽默色彩的喜剧角色。这一改动不仅有效规避了可能引起的观众不满,还巧妙地为剧情融入了更多趣味性。在处理抱月楼事件时,剧集将原本应归咎于大东家范思辙的罪责,转嫁给二皇子与袁梦,此番设计在确保叙事流畅性的同时,维护了范思辙的正面形象,彰显了编剧对观众心理细腻而精准的拿捏。
在保持轻喜剧基调的同时,剧集深掘情感纷扰与人性的幽微之处,展现了更为丰富的叙事层次。比如,权柄旁落后林相那既深沉又温情的父爱、表面母慈子孝的江南明家……这些细腻的情节安排,不仅有力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紧张感,还触及了普遍的人性情感,触碰到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实现了艺术表现与情感共鸣的双重升华。
《庆余年》第二季在IP改编之旅中,凭借对角色立体深刻的刻画、情感层面的精妙把握及笑中带泪、喜里含悲的混搭风格,展示IP改编的新方向: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贴近观众的审美需求,最终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不仅是对当前IP改编困境的一种回应,更为业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作者系海南工商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