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惠娇
展开历史长卷,尽情阅览来自古代的颜色讯息,在五彩斑斓的色彩世界里,我们可以探索到关于历史、文化、民族的丰富内涵。
在唐以前,多用矿物质颜料,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植物质染料不断凸显其作用,也逐步被利用到绘画中。
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取材自然的染料价格高昂,高彩度的色彩除了彰显审美,同时也是财富与权势的象征,就如同金碧山水只能出于权贵之家,而寻常画家几不可得。在古代历朝都将色彩使用纳入礼制,正如在明清时期,“明黄色”只能用于皇家一样,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在古代,寻常百姓并不能真正拥有五彩斑斓的色彩自由。
红
代表中国的古典色
若选择一个颜色来代表中国,当之无愧的就是那一抹中国红了。周朝时,男子就以穿大红衣裳为贵。到如今,但凡中国人家有喜事,无一例外,都需要装点得红彤彤、喜气洋洋。
在年节里,贴的春联、年画,无不写在红纸上。喜事所用的红,是大红色,古称“绛”。而红色系里,除了大红,还有桃红、朱红、绯红、珊瑚红等。说到红,不得不提女孩们心头所爱的胭脂。
《中华古今注》记载:“燕脂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之。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古代的胭脂,制作材料既有矿物质的朱砂,也有植物质的红花、紫铆、山榴花等。它们提炼出来的色素搭配油脂制成胭脂。这女儿家的涂脂抹粉之物,一度也被抗击匈奴的历史记叙着:“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齐白石在他的自书润例(卖画价格表)中曾写道:“红色少用两千,多用四千。”可见,画家的红是双倍的价格。齐白石所用的红是“西洋红”,是一种进口颜料,是从仙人掌上的胭脂虫中提取而来,价值不菲。齐白石评价它,“色夺胭脂”。他画中的桃子上的那抹经典红,成了一个画家的标志。
黑
墨色可拟大千世界
在文人眼里,黑才是最具有丰富层次的色彩,黑色的代表是书画中的墨色。画笔纵横,笔下的墨或浓、或淡、或干、或枯,可生出无穷变幻,大千世界唯墨色可拟。
墨有两种,松烟墨和油烟墨,松烟墨色清且透,油烟墨浓且亮。古代制墨,原料是炭粉,兑上动植物胶,加入丁香、肉豆蔻、麝香等香料进行防腐和融合,加工而成。因为取材自然,古代的墨是可食用的。不拘小节的画家黄宾虹,听说每逢作画时,总是用嘴开笔濡墨,弄得满嘴乌黑,实在可爱。
文人画的世界是被水墨给统治的。唐以后,文人画开始逐渐占据画坛的主流,山水画从之前金碧辉煌的青绿世界逐步褪去了斑斓的五彩,剩下淡淡的水墨——或浅绛,或非常节制的小青绿。多数人可能都产生过疑问:文人画为什么总是“惜色如金”?答案有三:一是,文人并非职业画匠,时间有限,并不能胜任颜料的研制和调配工作;二是,受儒释道观念的影响,文人追求“虚静”“空灵”“韵味无穷”的审美表达,水墨是更纯粹的绘画载体,在纯净的墨色和留白中能引发更无限的诗情和想象;三是,文人画观念逐步脱离了“随类赋彩”的桎梏,在“象外求意”,以笔墨之美替代形象之美,以达到文人画的抒发性灵,表达笔墨的特点。
青
既贫且贵的颜色
古代的蓝色,多称为“青”,所以有了“青出于蓝胜于蓝”的由来。古代蓝色的颜料有的来源于植物,也有的来源于矿物。染蓝的植物有很多,多数古名都带了“蓝”字,蓼蓝、山蓝、木蓝等,汉以后,因染料易得,且耐脏耐造,青布衣多为卑贱者常服。《阅世编》记,崇祯末年,“帝命其太子、王子易服青布棉袄、紫花布袷衣、白布裤、蓝布裙、白布袜、青布鞋、戴皂布巾,作民人装束以避难。”这个记载非常明确地记录了百姓日常所穿皆是素布蓝衣。
青色是个既贫且贵的颜色,它既是平头老百姓的蓝布衣,又是皇家气象的“只此青绿”。在北宋王希孟绘制的《千里江山图》中的那抹青色,是皇帝宋徽宗眼里的江山盛景。那抹青色取材于青金石,是贵重矿物质颜料,于当时,非富贵之家不可得。
绿
农耕文明特有的浪漫颜色
古人对颜色的命名,饱含了他们对自然界的认知记忆,绿色的命名里就有“葱绿”“豆青”“竹叶青”“梅子青”“瓜皮绿”“湖水绿”“蟹壳青”……读着这些名字,一个个鲜活的属于植物的、动物的形象颜色活泼泼地跃入脑海,这是农耕文明特有的对颜色的浪漫。
宋代龙泉窑烧制的瓷器中有一个名贵的釉色:梅子青釉。它是梅子成熟时的颜色,青青翠翠,特别适合夏天。许之衡所著的《饮流斋说瓷》记载:“豆青、豆绿,此二色宋哥、弟窑为最盛。哥窑多作豆绿,弟窑多作豆青,皆滋润莹泽,至为可爱……明以前之豆青,微近黄色,至清则纯近绿色。”
黄
源于对土地的崇拜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黄色在炎黄子孙的眼里是一种尊贵的颜色,这来源于农耕文明对土地的崇拜。所以,在古代,黄色象征着权利、富贵和光明,在明清两代是皇族的专属颜色。
在古代礼制性建筑中,饱满厚重的朱红色墙与莹亮精致的黄色琉璃瓦精彩的大撞色,彰显出建筑的恢宏大气。这种搭配始于宋朝,至明、清两代,便出现了只有皇帝之宫室、陵墓建筑及奉旨兴建的寺庙才准许使用黄色琉璃瓦,其他建筑一律不得擅用的明文规定。
在《大清会典》中规定,杏黄色为皇太子常服,明黄色则为皇帝朝服用色。
紫
染色工艺复杂,物以稀为贵
“满朝文武皆朱紫。” 在唐朝,官员的服制以朱紫为贵,紫更甚于朱。故将“衣紫着朱者”为高官的代称。紫色之所以被推崇,以其染色工艺复杂难得,而物以稀为贵。《韩非子》中就有五车素色的衣服换不来一车紫色布匹的记载。而在道教文化里,也以紫为尊,常以“紫气东来”为祥瑞异象,且道教圣人也以“紫阳”为道号。但孔子却在《论语·乡党》道,“君子不以绀緅饰”。绀即紫色。为何孔圣人反对用紫色装饰衣物呢?正是因为紫色太贵,用来装饰易脏污磨损的衣边,不值当。这不是什么大道理,只是为师者,从生活角度发出质朴的劝导。古代的颜色观包含了来自自然配色的智慧,是用之不竭的色彩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