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7月19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凌霄灯塔耀百年
  凌霄尾灯楼。 宋庆祝摄于2016年

  ■ 李贡

  儋州洋浦干冲地区篱丝墩巨石嶙峋的海岸上曾有一座灯楼,当地称篱丝灯楼,即凌霄尾灯楼。儿时,仰望篱丝灯楼,它就像一位苍老而倔犟的巨人,默默地昂立在蓝天大海之间,像在倾诉,又像在沉思,令人好奇。最近因机缘巧合,得以拜读由李玉书先生撰写的《儋县凌霄尾灯楼告白》一文,才知道灯楼的来龙去脉。

  100多年前,在海南岛西北部的儋州湾畔,面对变幻莫测的大海,干冲南方村人、曾在清水师儋州营任职的李玉书写了《儋县凌霄尾灯楼告白》(以下简称《告白》),全文不长,抄录如下——

  儋县凌霄尾灯楼告白

  李玉书

  窃以凌霄尾为吾儋县海道主要进出口,是出入洋浦港之咽喉。而此地航道狭窄,左右又多岩石,若逢白昼,尚少他虞,一入夜间,便生危险。舟行苦之久矣!本总理为航路便行起见,经与内地及外来船舶商议,酌量捐助,创建一灯楼于其上,庶几杖藜普照,如开不夜之天,船舶所经,饶亨畅通之利,所费其微,得益实大。其维持费用,除内地各船按一年两季征收灯费外,合谕来路各属商船亦按一年两季帮助灯费;此外,立有定章,不准丝毫分外索取。谅诸大小商船未有不乐为赞成也!

  特此告白

  显然,这是一份集资共建公益设施的邀约书。《告白》在分析创建凌霄灯楼必要性的基础上,相约集资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建楼费用,由内地和外来船舶(含渔船和商船)“酌量捐助”,少不保底,多不封顶;第二步为维持费用,“除内地各船按一年两季征收灯费外”,外来商船也按一年两季“帮助灯费”。此外约定,“立有定章,不准丝毫分外索取”,为日后合理收取“灯油费”立下规矩。

  李玉书这篇《告白》发布于清代光绪末年。1922年,王坚桂先生将其收入《痛改前非》一书,保存下了这份珍贵的史料;2014年,王坚桂的后人将前书加注后,改书名为《醒世缄言》再版。

  灯塔为船舶寻找航道或出入海口港湾而设置的塔状发光航标。据史料记载,直至近代,尤其是琼海关设立以后,海南开始建设灯塔,但由民间建灯塔或灯楼的极为罕见。

  民间建凌霄灯楼可谓敢为人先。当年,受到共建邀约的儋州湾内各港口的渔船和商船纷纷响应。光绪二十九年,儋县洋浦港航道西侧的凌霄尾建起了一座灯楼,即凌霄灯楼。灯楼用当地出产的玄武岩石块砌筑,坚固严实;楼高6米,楼顶搭架悬灯照明导航。

  参与凌霄灯楼建设的民众热情,从干冲港渔民的表现可窥一斑。由于港口条件限制,干冲渔民有着迫切的生产安全企求。对于共建灯楼邀约,有史料记述“干冲船户诸君踊跃赞成美举”,不仅积极捐资建楼,对以后每年正月、七月两次油灯费缴交也“总在限期之内”,无须使役催收,主动“自行缴纳”。

  民国《儋县志》记载,洋浦港“水量数丈,凡轮船、战舰皆可停泊,可容大小船只数百号”,“惟石山末处,有沙尾深入大海约二三十里。前设灯楼一座于此”。这里的“灯楼”即指凌霄灯楼。

  李玉书出生于1843年,字宜姿,号符瑞。有资料记载,其父亲、祖父皆获清朝科举科名,均是儋县名绅。有良好的家风熏陶,他自幼读书立志,后进入清水师儋营担任外委职务。

  清水师儋营扎营新英港。李玉书外委每年带兵驾船西出北部湾,执行训练、巡洋任务。因此,他早就对洋浦湾“航道狭窄,左右又多岩石”,“一入夜间,便生危险”的水情了如指掌,刻骨铭心。面对险情,他感叹“舟行苦之久矣”,产生了改变儋州湾生存环境的强烈愿望。

  清代末年,社会发生巨变,李玉书有机会见识到当时先进的航标技术。

  李玉书喜交朋友,身为军爷,为人正直,没有不良嗜好,在与各个港口的“船老大”接触中颇受尊重,天长日久,相互之间慢慢建立起友谊和信任。

  清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李玉书60岁。这一年,他离开履职多年的清水师营,告老还乡。然而,他顾不上歇口气,又奔忙起来,开始率众募捐兴建灯楼。1919年,李玉书逝世,享年76岁。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民生新闻
   第006版:新海垦
   第007版:中国新闻
   第008版:中国新闻
   第009版:世界新闻
   第010版:文化周刊
   第011版:文化周刊
   第012版:文化周刊
凌霄灯塔耀百年
江湖有义侠者行
舌尖上的大暑